中国学者指现状不可持续 暗示北京或采取措施恢复仁爱礁无人居住状态
中菲近期在仁爱礁频繁对峙,长期研究南中国海问题的中国学者认为,中国允许菲律宾给坐滩军舰提供人道补给、但阻止运输建筑材料的管控模式不可持续,暗示北京可能采取措施,恢复仁爱礁无人居住状态。
华南海洋研究中心理事长、中国南海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席吴士存,星期四(7月11日)在北京召开的一场与南中国海仲裁案相关的发布会上指出,在仁爱礁(菲称阿云津礁)问题上,中国有三个选项,即清零、维持现状和默认。
他分析,中国绝不会默认菲律宾对仁爱礁的控制并放手不管,因为这会联动到其它有争议的黄岩岛、仙宾礁、铁线礁等,“默认的负面影响太大”。
他同时指出,中国目前允许菲律宾向坐滩在仁爱礁的军舰提供人道补给,但阻止运输建筑材料等非生活用品上礁,这样的模式“不可持续、代价太大”。
一个原因是,中国海警每次往返仁爱礁实施管控,就得花一个多月时间;此外,坐滩在仁爱礁的军舰船体一旦解体,也可能引发环境灾难。
吴士存说:“所以必须要考虑一劳永逸的办法,对中国来说,对整个国际社会来说,对南(中国)海周边国家来说,仁爱礁就是仍然在流血的一个伤口……希望尽快能把仍然在流血的伤口堵住。”
中菲去年以来因为菲律宾对坐滩在仁爱礁的军舰的补给问题频频发生摩擦,双方最近一次冲突在6月17日,八名菲律宾军人在冲突中受伤。
中菲本周也就谁在破坏南中国海生态环境隔空交锋,为可能掀起的新一轮法律战做铺垫。菲律宾官方去年9月曾透露,正在评估中国在南中国海对海洋生态环境的破坏,并研究向海牙仲裁庭提起诉讼的可能性。
吴士存认为,如果菲律宾发起第二次仲裁,违反中菲在双边或多边机制下达成的共识,侵犯了中国的权利主张,无论中国参与或不参与,都会采取多重反制手段。
但他不讳言,法律挑战正逐步成为中国在南中国海问题上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如果菲律宾提出二次仲裁,可能也会有其他国家效仿。
2013年1月,菲律宾就中菲的南中国海主权争端启动强制仲裁程序。2016年7月12日,海牙仲裁庭作出有利于菲律宾的裁决;北京则对此采取不接受、不参与、不承认的立场。
本周五(7月12日)是南中国海案裁决八周年。中国智库华阳海洋研究中心、中国南海研究院和中国国际法学会在星期四联合发布《南海仲裁案裁决再批驳》报告,强调南中国海问题涉及历史、政治、法律等众多因素,“绝非一纸裁决所能解决得了的”。
眼下中菲矛盾加剧,也给正在进行的《南中国海行为准则》磋商蒙上阴影。这项准则去年7月完成单一磋商文本草案二读。
吴士存指出,磋商进入了“深水区”,包括机制的性质、约束力、适用海域、第三方利益,如域外国家能否在南中国海进行军事演习等,都是要磋商的实质性问题;中国与亚细安国家有分歧,亚细安内部在一些问题上也可能有不同看法。因此他认为,对下来的磋商不能过于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