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杨丹旭:伤害民族感情是否定罪将见分晓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4-06-19 07:20

伤害民族感情会不会被定罪、如何定罪,预计将在本月底见分晓。

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在6月25日至28日召开会议,根据官方星期一(6月18日)公布的议程,这次会议将审议多项法律草案,包括备受瞩目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修订草案》。

中国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有“小《刑法》”之称,处罚的是尚不构成犯罪的违法行为,这是官方时隔18年首次对这项法律进行大修。

根据官方去年9月公布的修订草案,考试作弊、高空抛物、以抢夺方向盘等方式妨碍公共交通工具驾驶、无人机“黑飞”、升放携带明火的孔明灯等行为,都将被纳入这项法案的处罚范畴;而争议最大的是草案第34条列入的有损中华民族精神和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罪名。

根据修订草案,在公共场所或强制他人在公共场所穿着、佩戴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服饰、标志,以及制作、传播、宣扬、散布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物品或者言论的行为,会被处以五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或者1000元(人民币,下同,186新元)以上3000元以下罚款。

情节较重的,会被处以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同时可以被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

关于“有损中华民族精神、伤害中华民族感情”的条规在去年9月出炉后,互联网上一度哗然,许多中国高校的法学教授也公开撰文,呼吁官方慎重修法。

有观点认为,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本就是内涵模糊的抽象概念,很难有客观的衡量标准。草拟的法律条文也没有准确定义,留下的自由裁量空间,最终会成为执法者的行政权力。

到底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违法,最后可能就是由执法者的个人偏好、观念决定,甚至是看心情说了算;当中会不会滋生腐败、权力滥用也是一个问题。有网民质疑,这种过于宽泛的条规就跟“寻衅滋事罪”一样,是典型的“口袋罪”,拿来扣帽子倒是方便了许多。

一些学者也担忧,这样的立法很可能带来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个体的行为被放大成牵涉民族感情的政治问题,甚至是打着民族感情的旗号进行民粹式攻击的事情,近年来在中国时有发生,一件衣服没穿好,一句话没说对,都可能被扣上“伤害民族感情”的帽子。

2022年8月,一名女孩因为穿和服在苏州的日式风情街淮海街拍照,不小心挑动了一些人的敏感神经,女孩最后被警察以寻衅滋事为由带进了派出所。今年初,南京一家商场因为在装饰中用了红色圆形贴纸,结果被以爱国赚流量的博主举报为宣扬日本文化,商场被有关部门责令拆除装饰,物业还被整顿。

还有一个疑问是,公共场合会如何定义?互联网算不算公共场合?在互联网上发表与官方倡导的主流价值观不一致的言论,算不算损伤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修订草案出炉后,清华大学刑法学教授劳东燕就质疑,这样的新规会“进一步恶化公共领域的舆论环境,不当压制个人在日常穿衣与言论的自由空间”。

这几年中国面对的外部压力加大,官方需要团结民众,也更强调斗争,民族精神、民族感情是社会凝聚力的粘合剂,官方在中国面对严峻外部挑战的时候,需要通过约束有损民族感情的言行,维护社会的共同信仰和民众的向心力,这也无可厚非。

不过,就损伤民族精神和民族感情的立法,也面临刺激民粹和极端民族主义的风险。中国社会近年来变得越来越非黑即白,无论是冠病疫情期间的清零政策,还是俄乌战争后挺俄派和挺乌派的对立,都让舆论变得更加撕裂,社交媒体上经常可见情绪化的鼓噪、谩骂。损害民族精神入罪入罚,会让民粹情绪有更好的借口,一旦民族感情滑向民粹,到头来可能发生反噬,让社会变得更加分化和撕裂。

官方去年9月就《治安管理处罚法》的修订公开征求意见时,有9万9000多人提出了超过12万条建议,中国社会和舆论对它的关注,远远超过其他法律草案,当中有大量支持的意见,也有许多反对的声音。这些民意会如何反映在法案的修订上,中国的社会风气会不会更往“左”偏一点,答案会在这个月底揭晓。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