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中国经济目标只需奋力一跳?
“今年将5%左右作为中国经济增长预期目标……符合‘十四五’规划年度要求,与经济增长潜力基本匹配,是一个积极向上、奋力一跳能够实现的目标。”
中国两会(全国人大、政协年会)取消总理记者会后,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上周在经济主题发布会上,代表决策层就今年经济形势发出信心喊话。但这个目标能否实现,又要如何“奋力一跳”,目前尚不明朗。
尽管今年的增长目标和去年持平,但去年5.2%的增速是建立在前一年经济表现欠佳的基础上。今年比较基数提高,不利因素并未减少,要实现同等增速更具挑战。
据凯投宏观预估,今年中国经济若要增长5%,意味着平均季度GDP环比折年率(把环比增长率折成年度增长率)要达到5.3%,高于去年的4.2%。
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和分析师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速预测都低于5%,就连中国总理李强也在宣布增长目标后坦言:“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
制定高于外界估值的增长目标,无疑反映出高层对经济形势的信心和提振市场预期的决心。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若通缩阴霾迟迟不散,中国是否又要走回“大水漫灌”的老路?如果今年GDP增速再不达标,是否预示中国经济已开始走下坡路?
中国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现今年增长目标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但报告并未针对当前困扰中国经济的通缩持续、楼市低迷、内需不振等问题给出具体解决方案,财政赤字率也维持在3%。今年起连续多年发行的超长期特别国债,是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实际上,除了今年发行的1万亿元(人民币,下同,1903亿新元)特别国债,去年第四季增发的1万亿元国债预计大部分也将在今年使用。叠加年初新增的3500亿元抵押补充贷款(PSL)、去年10月起发行的近1.5万亿元特殊再融资债,以及4万亿元财政赤字规模和3.9万亿元地方专项债等,累计财政刺激规模已超过10万亿元。
不过,除了PSL将用于支持稳楼市的“三大工程”建设,特殊再融资债券用于化解地方债务等,大部分资金尚未明确具体去向。郑栅洁披露,今年发行的1万亿元国债初步考虑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粮食能源安全、人口高质量发展等领域。去年对经济增长贡献率高达82.5%的消费,则不在其中。
尽管春节期间的火爆消费市场带动中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扭转此前四个月的下跌,但经济学家担心这一暂时性提振难以持续,认为中国仍须大力刺激内需,才能走出通缩困境。
中国经济学家李稻葵接受彭博电视采访时透露,他曾向总理李强建言,中国须要采取更积极政策来促进消费。李稻葵也建议政府在下一个重要节日发放1万亿元消费券。
瑞银(UBS)首席中国经济师汪涛则呼吁官方加大稳楼市政策力度,包括加大对房企的信贷支持、对“保交楼”的资金支持,并支持地方政府直接购买更多市场住房库存等。但她预计,上述政策可能只有在楼市进一步下行和更多风险事件暴露后才会出台。
比起明确回答上述外界聚焦的问题,官方选择将今年经济发展的重心转向“新质生产力”。这个中国官方去年首次提出的概念,被认为是中国应对中美对抗加剧的转型准备,以及未来长期的经济发展方向。
中国政府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列为今年首要任务,但远水救不了近火,电动汽车、锂电池和可再生能源等新兴产业,目前占中国GDP比重不足5%,不仅三五年内都难以取代房地产等传统行业成为新增长引擎,也无法为今年近1200万高校毕业生创造足够就业岗位。
尽管中国官员一再强调,政策工具库里仍有足够弹药,还有进一步发力空间;但经过去年的承诺轰炸,中外投资者的情绪越来越难以调动。和资金规模相比,人们更关注钱投向哪些领域;和宏伟蓝图相比,市场更重视是否有明确路径和执行细节。
由于缺少细节,多数经济师在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后,仍维持对中国经济增速的原有预测。持续约一周的两会过后,分析师对今年中国经济将如何发展,依然摸不着头脑。
5%左右的增长预期是否能提振信心,取决于市场认为它是个能指引出路的可行目标,还是无路可达的空中楼阁。可惜的是,随着两会这个政策观察窗口开放的空间越来越小,人们没有获得更多信息和引导,反倒增添了疑问和顾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