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中国不再看重亚运会奖牌
第十九届亚运会9月23日(周六)晚在浙江杭州盛大开幕。这是中国继1990年北京、2010年广州之后,第三次举办亚运会。
杭州亚运会开幕式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以水为串联、潮为意向,充分展示了古都杭州的风韵与活力,也展现出当下中国与亚洲和世界的交融激荡。
开幕式首次采用了“数字点火”的方式,用线上超过一亿人点击的“数字火炬手”形成一个具象的数字火炬手,和线下的第六棒火炬手共同点燃主火炬。开幕式还采用数字烟花的形式,让观众看到没有污染的“烟花”盛景。
看了杭州亚运会开幕式,我想起了1990年的北京亚运会。那是中国第一次举办大型国际综合运动会,也是1989年政治风波后,受西方制裁的中国力图通过北京亚运会,向世界展示自己依然坚持改革开放的道路。
那时的中国还很落后,更谈不上富裕。官方为了办好北京亚运会,还不得不发行国库券和体育彩票来筹集资金。即便如此,举办亚运会也还有6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2亿新元)的资金缺口。
官方提出了“每个人都是东道主”、“亚运为国争荣誉,我为亚运添光彩”等口号,号召全国民众支持亚运会。中国社会也普遍将北京亚运会视作是中国“冲出亚洲,走向世界”的新起点,对北京亚运会投入极大热情。
最终,北京亚组委集资部接受了近两亿人次的捐款捐物,其中捐款总额达到2.7亿元。这一数字在今天看来算不了什么,但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
北京亚运会开幕式上,歌手刘欢、韦唯演唱的主题曲《亚洲雄风》一炮走红,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歌曲。直到今天,依然有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翻唱这首歌,表达对杭州亚运会的支持。
1990年,电视已开始走进普通中国民众家庭。北京亚运会16天中,有电视的家庭几乎都在收看亚运比赛,还有一些单位专门组织收看一些重要比赛。每当中国选手夺得金牌,都会引起无数观众的热烈欢呼。
亚运奖牌的归属是最受关注的话题。民众每天热议着中国代表团有几枚金牌进账,又把第二名甩了多远。就连北京一些公交车上都挂了一块上面写着“今日奖牌榜”的小黑板,向乘客宣传中国代表团的战绩。
在全社会强烈关注和热情支持下,中国选手在北京亚运会各个项目奋力争先,女排、男篮强势夺冠。个人项目中,游泳选手沈坚强夺得五枚金牌,成为国民英雄。年仅17岁的邓亚萍在乒乓球项目夺得三金一银,开启了“邓亚萍时代”。最终,中国代表团夺得183金牌,成为亚洲体育的新霸主。
实际上,在1982年新德里亚运会上,中国就夺得了金牌第一,不过奖牌总数和日本持平。在1986年汉城(今首尔)亚运会上,中国以一枚之差战胜韩国夺得金牌第一,但奖牌总数比韩国少了两枚。北京亚运会,中国不仅金牌数量第一,奖牌总数更是达到341枚,远超第二名韩国的181枚。
北京亚运会之后,中国逐步向体育大国迈进。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到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夺得的金牌数量稳步提升,从金牌榜第四升至第三,再跃居第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终于夺得金牌榜首位。
北京奥运会后,中国又举办了2010年广州亚运会,2022年北京冬奥会,现在正在举办杭州亚运会。中国已成为举办国际重大赛事的热门国家。
北京亚运会后,中国经济逐步走上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社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北京奥运会中国夺得金牌第一后,金牌在中国公众的眼里,也渐渐没有了以前的光彩。
杭州亚运会开幕后的第一天,中国代表团就已夺得10多枚金牌,金牌和奖牌数量远超其他国家。但多数中国民众对亚运奖牌几乎无感,很多人甚至连亚运会也不关注。
这一方面因为中国代表团夺取杭州亚运会金牌和奖牌第一几乎没有悬念,更因为大多数人已经不把体育比赛成绩看作国家兴衰荣辱的标志。
就在9月23日晚,曾经被树为全国人民学习榜样的中国女排主场不敌多米尼加队,遭遇在巴黎奥运会女排资格赛中的三连败,无缘直通奥运参赛席位,也没有在舆论中引起什么波澜。
奖牌对运动员、教练员依然重要,因为这是他们辛苦付出的回报。对普通观众而言,体育比赛更多的是让人欣赏的游戏,人们自然要为自己喜欢的球队和运动员加油助威,为他们的胜利欢呼,为他们的失利惋惜,但没必要将比赛成绩上纲上线,或为运动员的失利过于沮丧甚至愤怒。
北京亚运会已过去了33年,今天的中国早已走出当年“唯金牌论”的误区,更看重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这当然是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