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黄小芳:防疫后遗症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8-12 07:21

黑龙江8月以来成为中国舆论焦点,除了暴雨洪灾,当地建设方舱医院的消息也成为持续延烧的热点话题。

8月2日,黑龙江佳木斯要建方舱医院的消息登上微博热搜。网上流传的公示板信息显示,佳木斯前进区计划建造一座方舱医院,用地面积6388平方米。根据公开资料,单是在一期,该建设项目涉及资金规模就超过4000万元人民币(748万新元)。

中国1月已全面放宽防疫政策,地方政府超过半年后仍继续斥资建设方舱医院,令方舱医院的用途和资金的使用受到质疑。

佳木斯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工作人员尝试回应舆情,称项目名义上是隔离点,但实际用途并不确定,“可能是疫情结束前提交的,经费已经下来了,不建不行”。另一名工作人员则澄清,项目申请资金时名义上是建方舱医院,是疫情期间中央给予专项资金,实际上会规划建设文旅、宾馆类项目。

工作人员的解释并未为事件灭火,中国媒体和公众号多日来相继报道其他地区疫情后的方舱医院建设计划,事件也点燃有关各地现有方舱医院去留问题的讨论。

其他被媒体点名过去几个月仍在进行方舱医院相关招标的省份包括云南、吉林、河南和江西。

不只是方舱建设项目,地方拆除方舱的成本也引发关注。有网民挖出海南儋州市7月一份方舱医院项目设施拆除及场地恢复工程招标书,其中的招标控制价高达1300万元。

这并不是中国防疫设施议题首次被推倒风口浪尖,去年12月底中国逐步放宽防疫政策后,就曾出现一波关于防疫设施后续如何处置的讨论;但当时引起比较大争议的是短短三年内突然冒出,并获得巨额回报的核酸公司。

今年1月以来陆续有地方政府发布和方舱相关的招标书,但相关议题为何会在将近八个月后再次引发舆论关注? 

中国多地过去两周出现严重暴雨和洪灾,黑龙江是东北的重灾区之一,重大的洪灾损失令地方重建和赔偿等财政问题引起关注;在此背景下,方舱医院巨额的建设费用显得格外突出。民众最核心的批评在于,这些预批的防疫资金为什么不能更有效地调度到洪灾救援和后续重建工作上。

在这波舆情中,网民提出的质疑主要可归纳为三点。

一、佳木斯工作人员“不得不建”的说法,引发民众对地方官僚主义的批评,也有网民指责地方政府“为花钱而花钱”,在地方财政紧张之际仍不善用资金。

《环球时报》前总编辑胡锡进就此发文称,针对疫情的专项资金没用完,或者退回去,或者大大方方地转为他用,财务体系理应对这两种情况予以鼓励,而不是让基层不顾情况的根本性改变,强行把之前的预算花干净,造成浪费或严重的低效;这起件事反映出对工作效果不负责任的官僚主义。

二、有舆论质疑,地方政府试图通过建造和拆除方舱医院增加地方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疫后地方经济复苏的成绩单。但这类经济活动无法切实改善民众生活,反而造成资源的浪费。

三、中国今年在疫情后大力展开医药领域的反腐行动,年初至今全国已有至少160名医院院长、书记被查,人数超过去年全年的两倍。在此背景下,地方上让人摸不着头脑的建设项目,使一些民众担忧可能出现拆建两手赚的情况,背后可能有人因此获利。

在儋州市的方舱拆除和场地修复工程中,有网民发现三家投标公司的投标价格都相差才1万元左右,并质疑三家公司可能围标。

面对目前低迷的经济形势和紧张的地方财政情况,地方政府该如何和处置巨额投资建设的方舱医院是个极度敏感和复杂的问题。

河北邢台市宁晋县原本考虑把方舱医院改造成养老机构,但由于方舱医院设施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等安全指标不达标、消防设施及适老化改造难度极大等问题,相关动议已被否决。要改造现有方舱医院实现永久使用难度较大,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要投入资金拆除设施又可能引发舆论反弹;面对两难的局面,不少地区因此暂时搁置了现有的方舱设施。

中国去年底至今年初以惊人的速度放宽防疫政策,不少核酸检测站一夜之间被撤走,大城市也在短短几个月内逐渐恢复疫情前的烟火气;如今在一般的街道上,几乎难以找到过去三年严格防疫的痕迹。

不过,遗留在中国各处的方舱医院是中国防疫政策最显著的视觉标志;各地政府能否妥善处理这些“防疫遗迹”,将影响民众对冠病防疫政策的后续评价。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3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