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中国反向“卡脖子”
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前夕,北京以国家安全为由出台最新的原材料出口管制令,让中美科技战加速升温。
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星期一(7月3日)发布公告,从8月1日起,中国将对镓、锗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理由是“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根据公告,这些物项要出口,必须办理出口许可手续,出口商得通过省级商务主管部门向商务部提出申请,还得上报物项的最终接收方和用途。那些对国家安全有重大影响的物项,还得上报国务院审批。
镓和锗是重要的稀有金属原材料,广泛应用在战略新兴产业上。金属镓被称为“半导体工业新粮食”,这次被中国列入出口管制的砷化镓可用于制造高性能芯片;美国地质调查局关于镓的调查报告称,在这方面的应用上,目前没有比砷化镓有效的替代品。氮化镓则是最具代表性的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之一,在5G通信、新能源汽车,甚至军事雷达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锗也在很多国家被列为重要战略资源,可用于红外光学、纤维光纤、太阳能电池、聚合催化剂及医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在芯片、太阳能电池、生物科技和武器制造中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根据欧盟委员会2020年的一份报告,中国的镓产量和锗产量都占了全球的80%。不过,中国的优势在上游生产上,以向发达经济体出口初级产品为主;在这些原材料的下游应用上,比如芯片等高科技产品制造,中国不仅不具备优势,还面临“卡脖子”的风险。
在限制美国企业向华为等中国公司提供技术和产品后,美国去年10月也出台措施,限制美企向中国出口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今年1月又争取到荷兰和日本支持,进一步扩大对中国出口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的限制。
就在中国宣布镓和锗的出口管制令前,荷兰上星期五(6月30日)宣布,从9月1日起对部分先进半导体制造设备实施出口管制,意味着半导体设备巨头阿斯麦今后必须获得许可,才能向中国出口最精密的光刻机。
上周有消息也指,华盛顿还准备在限制中国获得关键技术上采取额外措施,包括限制英伟达、超威半导体、英特尔等公司向中国出售能驱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高端芯片。
虽说限制战略性原材料出口、保护有限的资源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体现,但这些原材料因为扼守着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咽喉,已成为中美博弈的新场域。明眼人都看得出,北京这次就是冲着美国来的,目的是要以原材料为“武器”,祭出反向“卡脖子”策略:你在高端芯片上对我“卡脖子”,我就断了你制造芯片的原材料。
以中国在这些稀有金属生产上所占的量的优势,这项出口管制措施一旦被用起来,就不可避免会地对下游的半导体产业产生冲击,尤其是在高性能芯片的生产上。一些业内人士估计,它可能波及所有第三代半导体生产。中国最终会如何执行出口管制,这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美国的高科技产业,这会不会成为中国在科技战中的“杀手锏”,目前还不明朗,但这一定会更坚定美国在关键商品上降低对中国依赖、进一步“去风险”的决心。
美国从前总统特朗普执政时代开始对中国发起科技战。目前,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由,通过特定的出口限制,拖慢对手在高科技领域的发展脚步,是华盛顿和北京在这场科技战中的核心打法。北京选在耶伦访华前,祭出对半导体、太阳能电池和军备武器原材料的出口限制,也是要在双方会谈前争取更大的筹码。
中美在高科技战中杀得刀光剑影,双方都有各自的利益要维护,任何一方都很难示弱。
虽然华盛顿表明,不寻求对华“脱钩”,但在高科技这个未来会直接决定中美军事实力高下的领域,美国不敢有半点放松。对北京而言,面对美国的针对,得通过市场规模和在特殊原材料上的优势做出反击;长远上也要在核心技术上争取突破和自力更生。
从原材料到技术再到市场,由于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的复杂性,以及在产业链、供应链上的跨度,中美两个大国其实与彼此紧密捆绑,任何一方在产业链和供应链上采取单方面的限制、断供或是市场封锁,都可能让一个技术领域的发展陷入一损俱损的局面,甚至拖累人类科技的整体进步。
没有人想看到“新冷战”,但眼看这场科技战不断升级,不知要打到什么程度才到头,很难不让人感到冷飕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