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国“地摊经济”火热管理问题同时显现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5-11 08:12
中国“地摊经济”火热 管理问题同时显现

中国积极提振消费刺激经济复苏,多地松绑摆摊经营的相关限制,推出划定摊贩经营场所、提供免费摊位等措施。多家媒体发文支持,但也有评论指出,地摊经济存在缺斤少两、食品安全隐患等问题,相关部门需加强管理。

地摊经济过去在中国长期被认为是影响市容的经营模式,不被官方支持,但在稳经济、保就业的后疫情时代,路边摊陆续在各地回归。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成都等城市陆续出台政策,表态将允许摆摊经营,开放了设摊经营、商业外摆政策。

北京1月印发方案,在重点商圈开展外摆试点,由区政府统筹组织相关部门划定外摆位;上海在2月发文,提出各区可根据市民需求、市容环境卫生、交通安全等因素划定设摊开放区。

深圳在4月下旬通过修订后的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自9月1日起不再全面禁止摆地摊,允许街道办根据方便群众、布局合理、监管有序的原则划定摊贩经营场所。

一些城市还为摊位经营者提供不同支持,助力地摊经济升温。在云南香格里拉,当地在一条马路沿线设置了109个免费摊位,对地摊设施升级改造;在广西南宁市的一个便民摊点,各摊位不仅统一经营时间,还统一了货架、价格牌与遮阳棚。

去年底的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作为2023年重点工作任务,强调要 “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地摊经济今年在各地的火热,被认为是创造消费场景、降低失业率与激发城市活力的重要手段。

中国多家媒体发文,称地摊经济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城市烟火气。官媒《人民日报》今年1月发表时评称,无论是功能齐全的商业综合体,还是灵活便利的流动摊车,夜经济的霓虹点亮、人气聚集,必将更好激发消费潜能、广泛惠及民生,从而助力城市焕发新活力。

不过,随着地摊经济的不断升温,随之而来的交通堵塞、食品安全、环境卫生、消费维权等问题也不断出现。广州一名消费者告诉本报,她最近在夜市摊位购买一只榴莲,回家一称,发现足足少了两斤,再回去想要维权时,卖家已经推车离开了。

对于地摊经济重启之后逐渐显现的问题,官媒《经济日报》星期三(5月10日)发表评论指出,夜经济满足消费者在夜间的消费需求,创造相应的就业机会,有长期存在的群众基础,但一个夜市想要办得长久,还需下一番功夫。

文章称,目前多地夜市对商家是否为个体户、是否持有健康证等资质缺乏硬性要求,存在一定的食品安全隐患;很多商家没有明码标价,不仅消费者体验感较差,也不符合相关法规;有的夜市存在垃圾乱放、扰民隐患,烟火气容易变成“脏乱弃”。

谈及夜经济的长久发展,文章最后提醒,“地方政府支持,街道办等牵头组织,商家合规经营,消费者积极参与”,这几个要素缺一不可。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