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孔乙己文学”引发谁的焦虑?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3-03-17 22:35
下午察:“孔乙己文学”引发谁的焦虑?

“少年不懂孔乙己,读懂已是书中人”。

中国互联网最近流行的“孔乙己文学”引发不少年轻人的共鸣,他们以“学历是我下不来的高台,更是孔乙己脱不掉的长衫”等句式来抒发自己大学“毕业即失业”的迷茫和低沉心情。

中国官媒央视网和“共青团中央”官微星期四(3月16日)先后对此发表评论文章,告诫年轻人“不要让学历成为束缚手脚的‘长衫’”,试图引导“正能量”风向,却引发网民新一轮批评浪潮。

何为“孔乙己文学”?

孔乙己是中国近代文学巨匠鲁迅创造的一个经典小说人物。作为一个没有考上秀才的书生,孔乙己是小说中咸亨酒店里“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懂得茴香豆的“茴”字的四种写法,端着读书人的架子,有点自恃清高,却没有经济来源,也不愿意从事体力劳动赚钱,虽然写得一笔好字可以替人抄书换饭吃,但又好喝懒做,不得不偶然做些偷窃的事,也不时因而被打,他的穷酸书生气和脸上的伤痕,成为咸亨酒店里一众镇民的笑料。后来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了腿,用手爬到咸亨酒店喝了最后一碗酒后,久久没再出现,“大约……的确死了“。

孔乙己是中国近代文学巨匠鲁迅笔下的一个经典小说人物。(互联网)

鲁迅这部小说的背景是19世纪末,彼时清朝政府腐败、民不聊生,只有少数读书人能攀上统治地位,大多数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孔乙己这一“失意书生”形象揭露了当时科举制度制造了大量只懂钻故纸堆、没有实际营生技能的读书人,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

时间来到2023年,当中国新一代大学生发现自己从以前所谓的“天之骄子”降格成了“就业困难群体”,不免与孔乙己共情起来,并以“孔乙己文学”来自嘲、发泄一番:

“上学时光觉得孔乙己可笑,没想到如今‘脱不下长衫的孔乙己’,竟是我自己。”
“如果我没有上大学,那我一定心安理得的(去工厂)打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如果我没读过书,我可以找别的活做,可我偏偏读过书”……

官媒喊话: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中国官媒央视网星期四发表评论文章《正视孔乙己文学背后的焦虑》说,“孔乙己文学”好像近年互联网上流行“废话文学”“林黛玉文学”等,是网络时代的新玩法,也是生活状态一种正常的情绪性反映。

但文章强调,孔乙己之所以陷入生活的困境,不是因为读过书,而是放不下读书人的架子,不愿意靠劳动改变自身的处境。 

文章最后喊话,孔乙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当代有志青年绝不会被困在长衫中。

“共青团中央”官微同日以《我为什么不喜欢孔乙己文学》为题发表评论文章说,孔乙己“穿长衫”却生活窘迫“站着喝酒”,长衫是他作为文人的清高,也是他挣脱不了的枷锁。

文章指出,酿成孔乙己悲剧的原因是“好喝懒做”“总是偷”。而现代求职者不管是低学历还是高学历,都要经过市场历练。只要出来工作,不管干什么,都无贵贱之分,何谈“如果没有读过书,我一定心甘情愿地去工厂里拧螺丝,可是没有如果”?

文章最后也喊话道:“如果我们思想上还有所谓‘脱不掉的长衫’的包袱,被‘长衫’束缚住自己的个人发展,恐怕无法弯下腰来听呼声、挽起裤腿下田地,可能会错过在广阔天地中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必然出路。”

值得一提的是,小说《孔乙己》中的主要场所——鲁迅故乡绍兴为纪念鲁迅百岁诞辰重建的“咸亨酒店”,在天猫官方旗舰店也挂出公告,似是响应官媒、官方的“正能量”。

鲁迅故乡绍兴为纪念鲁迅百岁诞辰重建了《孔乙己》中的主要场所——“咸亨酒店”。图为咸亨酒店门外的孔乙已塑像。(互联网)

公告写道:“敬告中国青年,会写茴香豆的六种写法不妨碍你脱掉长衫”。公告还说,如果你也曾遭受挫折,也曾如孔乙己一般不顺,即日起,凭一年内大学毕业证书,即可在本店领取一袋茴香豆。

“咸亨酒店”在天猫官方旗舰店挂出公告鼓励大学生。(互联网)

咸亨酒店这番操作成功将自己送上热搜,并被网民赞为“年度最佳营销”。然而,官媒的“正能量”文章却没有收获如此好评,反而遭到网民更猛烈的抨击。

网民的反弹

在央视网评论文章下,一个获得高赞的转发留言说:文章写尽太平事,不肯俯首见苍生。

有网民留言埋怨道,小时候社会告诉大家穿上长衫就好啦,长大了,官媒说别被长衫束缚,90后被骗麻了。 

还有网民指出,鲁迅原文批判的是吃人的社会,到央视这成了孔乙己自己的问题。

一篇自媒体文章《向孔乙己开炮,是最无能的事》质问,经济环境差、就业困难才是问题的根源,这个根源又是怎么造成的呢?造成就业困难的人反过来要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脱下孔乙己的长袍去心安理得地接受失业、困顿、低层次就业,这不是最无能的表现吗?

央视网在上述评论文章中特意拿前不久登上热搜的“中传(即中国传媒大学)硕士在火锅店做保洁”为例,指主人公不是没有机会取得别人眼中的成功,而是辗转之后选择了理想与现实二者之间的平衡,有网民对此反问,这不就是“读书无用论”的最好案例?

事实上,这并不是央视网第一次在宣传“就业”问题上翻车,央视网此前在B站(哔哩哔哩弹幕网)发布了一则视频《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是无数平凡人的生活信仰》,以此表达靠体力劳动赚钱的普通人也可以获得幸福的“正能量”。

中国官媒央视网此前发布的《靠力气赚钱心里才踏实,是无数平凡人的生活信仰》的视频也遭遇了翻车。(互联网)

孰料画面中一名赤膊的体力劳动者正汗流浃背地拉货时,旁边一辆白色保时捷718正好经过。而718身后,还停着一辆更贵的保时捷卡宴,这让网民吵翻了天,也让这则视频最终下架。

中国大学生就业之难

尽管央视网等官媒提倡正能量,但文中也提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问题,尤其是近两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疫情叠加经济下行等因素,导致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普遍面临“史上最难毕业季”。

去年,中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和增量均创下历史新高,毕业人数达到1076万人,而今年毕业生人数预计达到1158万人,同比增加82万人。

在就业市场的另一端,岗位需求的增长明显低于供给。根据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发布的2022年第四季度数据,高校毕业生求职人数同比增长33%,但高校毕业生需求人数同比下降14.3%。

近两年大学毕业生人数屡创新高,疫情叠加经济下行等因素,导致就业形势严峻。(新华社)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3月15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至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6%,但16至24岁的年轻人的失业率高达18.1%。

多个高校的报告数据显示,毕业去向中,“继续深造”的比例逐年上升。一些博士生向媒体表示,选择继续读博的原因之一是“在就业市场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就业市场的失衡也反映出正经历经济转型的中国亟需产业和人才结构的调整。

为配合调整,中国官方近年大力倡导“普职同重”,去年首次大修《职业教育法》,明确职业教育是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要着力提升职业教育认可度,期望培养一批具有高素质技术性的大国工匠。中国教育部去年2月也强调,坚持普职分流非常必要。

然而,受传统观念和社会现实影响,中国民众对职校抱持“低人一等”的想法仍根深蒂固,“普职同重”遭遇上热下冷。从这点看来,鲁迅的孔乙己也许死了,中国社会“万般皆下品”的信念并没死。

网上兴起的“孔乙己文学”进一步引发大学生就业焦虑,官媒急于下场遏止此风也可以理解。

但官媒的游说方式过于简单粗暴,仅聚焦在个人选择,而对深层次的结构改革避而不谈,似乎也凸显出官方对这一问题仍然束手无策的焦虑。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