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中国防疫政策双声道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11-05 07:21

早点

芳生说

过去一个月来,中国防疫政策再次成为朋友群中热议的话题,但国内和国外朋友,讨论的内容截然不同。

不少海外朋友给我发来中国增加航班的消息,乐观地认为中国可能很快就会进一步放宽入境政策;国内的朋友则不时传来河南郑州、甘肃兰州等地的疫情乱象,无奈地感叹严苛的防疫措施看似没有尽头。

显然,中国国内外民众接收到的中国防疫政策信号有别,这种中国内外防疫政策“双声道”的情况在中共二十大后尤为凸显。

对外,中国多次释放加速开放的信号。中国国家发改委等部门10月25日发布的15项吸引与支持外资措施中,强调要“进一步明确标准和流程,为外籍人员赴华提供便利”,中国民航局隔天宣布10月30日起中国国际航班计划同比增长105.9%。

本周更有传闻称,中国官方已经成立一个筹备重新开放的委员会,评估重新开放的可能性,目标是明年3月开放。

对内,中国仍在郑州、兰州、拉萨等地持续推进严格的封控措施。过去一周来,富士康郑州工厂疫情和员工出走的消息,再次让中国供应链面对的疫情风险,以及民众在防疫政策下的困境受到关注;兰州一名三岁幼童疑似因疫情延误送医死亡的消息引发舆论反弹;拉萨在经历近三个月封控后,10月底也罕见发生示威。

该如何理解中国对外和对内看似矛盾的信号?在中国经济面对巨大压力的当下,中国政府正在竭力挽回投资者信心,力图通过一系列政策调整,向外界证明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

但在动态清零政策下,中国对入境者开放的门能开得多快、开放到什么程度,仍令外界质疑。近日和一名外企友人谈起这个话题时,他提出了问题的核心:问题不是中国开不开门,而是入境者进门后,面对什么样的防疫限制,在这些限制下别人愿不愿意进门。

他形象化地指出:“你可以想象一名外企高管花上好几天的时间隔离吗?即便他们愿意隔离,也难以到不同的城市去视察。对这些人而言,时间就是成本。”高管能否自由进出中国是外企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否则他们将难以第一手了解中国在地情况。

这当中涉及一个更深层的问题——中国如何在不放弃动态清零的前提下,衔接入境政策和国内防疫政策,有效地和外部世界接轨。

进入11月,中国部分地区的防疫措施出现略微调整。《界面新闻》本周报道,广西桂林、柳州、贺州、梧州、贵港、来宾以及广东湛江等地乘火车不再查验核酸,但出站仍需要;安徽合肥新桥机场也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但目的地仍需要。

贵州、四川、甘肃、湖南等省份部分地区也宣布,一般民众的核酸检测将不再免费。有舆论预计,这是地方放宽防疫要求的第一步;也有观点认为,这纯粹是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常态化检测的巨额成本,并不意味着防疫政策转变。

或许这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地方财政无法支撑免费常态化核酸的现实条件,令部分地区不得不稍微放宽现有的防疫要求。

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1月2日召开的直属机关党员干部大会上重申了官方一贯的要求,指明要毫不动摇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和“动态清零”总方针,努力以最小范围、最短时间、最低成本控制住突发疫情;这意味着,中国的动态清零政策短期内不会出现根本改变。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5月5日中共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提出毫不动摇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时,也强调要坚决同一切歪曲、怀疑、否定中国防疫方针政策的言行“作斗争”,并要求各地“充分发扬斗争精神,坚决筑牢疫情防控屏障”。卫健委的干部大会上并未出现这些较强硬的表述,这为中国后续的防疫政策调整提供了的空间。

不过,地方官员因防疫不力受处分的情况持续出现,单在10月新疆和内蒙古就有至少15名干部因此被免职或处分。目前为止,严格的动态清零措施仍是决定地方官员是否能保住乌纱帽的重要指标。

综合来看,中国国内外防疫政策都出现了细微调整,但步伐并不一致。只要坚持动态清零的政治压力不解除,地方官员在防疫问题上会继续采取宁可太紧也不敢放松的态度;这将对中国防疫政策后续的调整,以及入境政策与国内防疫的衔接带来持续挑战。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