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察: 从电热毯到天然气,欧洲要靠中国过冬?
俄乌战事导致天然气供给受限,欧洲能源价格暴涨,为了能安稳过冬,法国总理马克龙穿起了高领毛衣号召节能,而当地居民过去几个月也纷纷寻求物美价廉、能耗较低的取暖设备,以迎接冬天的到来。来自中国的电热毯等取暖“神器”因此受到热捧,今年出口出现爆发式增长。
欧洲大热的电热毯和“光腿神器”
据中国新闻网星期三(19日)报道,作为中国重要的家电生产基地,广东省会城市广州海关关区今年前八个月取暖设备出口额超11亿6000万元(人民币,下同,约2亿2800万新元),同比增长6.5%,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为主要出口目的地。
位于广东东莞的一家电热毯工厂今年电热毯销量是去年同期的三倍,也是近五年来的最佳纪录。
中国海关总署的数据显示,仅今年7月,欧盟进口中国电热毯就高达129万条,环比增长近150%。不少进口商追加取暖器订单,带来了一轮“补单潮”。
而在今年前七个月,中国电热毯出口额规模为3340万美元,以97%的同比增速引领其他家电品类,电暖器出口额规模则同比增长23%。
中国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CCCME)数据显示,中国前八个月对欧洲的供暖设备总额4975.3亿美元,同比,增长14.35%。仅8月份,就有225.4亿件相关产品交付欧洲市场,总价值约为700亿美元。
不仅是电热毯等传统保暖设备热销,中国近年流行的保暖型打底丝袜“光腿神器”也在欧洲走红。跨境平台速卖通提供的数据显示,本月上半月,“光腿神器”销售额达到131%的环比增长,其中最多的订单是来自荷兰、德国和法国。
保暖设备热销欧洲也让市场闻风而动,多家上市公司因热泵、取暖器等产品受到市场关注。
其中,中国电热毯龙头彩虹集团上月21日、22日连续两日涨停,28日盘中再次封涨停板,涨幅达10%,这家老牌企业自9月21日以来,股价涨幅已达47.41%。
中国转售欧洲天然气
和零售供暖设备相比,中欧之间在这个冬天来临前还进行了一项更庞大更重要的能源交易——转售集中供暖的关键燃料天然气。
据介绍,欧洲进口天然气主要有管道气和海上运输两种方式,而受海运成本和港口建设成本影响,欧洲天然气进口仍以管道气为主,占比常年维持在70%以上。其中,自俄罗斯进口的管道气占总管道气进口量的40%左右。
然而,俄乌战争爆发以来,俄罗斯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削至40年来最低点。随着“北溪”天然气管道上月底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欧洲在冬季前想靠“北溪”接收俄罗斯天然气的可能性也更加渺茫。
原本对天然气进口依赖程度较高的中国此前从俄美大量采购,但由于国内能源需求疲软,今年出现了过剩,反而有了盈余为急需天然气的欧洲提供现货。
数据显示,欧洲今年上半年LNG(液化天然气)进口量同比增长了60%,约有超过400万吨的中国LNG被转售至欧洲地区,约占欧洲进口的7%。
中国媒体今年8月报道称,能源巨头中石化集团表示,已经向国际市场输送了45批315万吨的天然气。
与此同时,专门用于运输天然气的LNG船(液化天然气船)需求也在欧洲大增。中国的LNG船订单因此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LNG船是在常温常压下运输零下163摄氏度液化天然气的特殊船舶,是液化天然气供应链中的关键装备。
随着“北溪”管道的爆炸,承担海运任务的LNG船一船难求,全球今年以来累计新承接大型LNG船订单已达139艘,远超历年总和,运价也创历史新高。
据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有关部门负责人本月受访时说,中国和韩国部分船企大型LNG船的新订单交期已排到了2027年以后。目前,该集团旗下沪东中华手持大型LNG船订单33艘,其中26艘为今年新接订单。
不过,据彭博社引述消息人士称,中国发改委已下令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停止向欧洲以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买家转售LNG,以保障国内即将到来的冬季取暖。
欧洲要靠中国过冬?
和电热毯等一般保暖设备不同,中欧之间的天然气交易涉及的因素要复杂得多。
据研究资料介绍,天然气没有全球价格,不是典型的大宗商品,全球只有三分之一是船运LNG,船运LNG中八成以上已通过长期协议确定,只有剩下一小部分才是可贸易、价格可波动的天然气。这种“池子很浅,流动性很有限”的特征,让天然气价格受地缘政治因素的影响较大。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丁纯接受中国官媒《环球时报》采访时说:“在疫情和能源危机叠加的环境下,欧洲若要恢复经济、维持民生,加强与中国的合作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
欧洲在经济和政治之间求取平衡?
然而,中欧近年在人权、新疆、香港等议题上频频发生摩擦,随着俄乌战争的发生,中国一直拒绝公开谴责俄罗斯的行为,并在西方对俄施加经济制裁后,仍在能源关系上不断加深,令欧洲国家失望,也让中欧紧张关系进一步加剧。
今年4月,欧盟和中国领导人在一次视频峰会上就乌克兰问题产生分歧,欧洲在会上施压北京不要在经济或军事上支持俄罗斯。
欧洲官员当时警告说,北京拒绝谴责俄罗斯,甚至可能还会支持俄罗斯,这将对双边关系造成持久损害。
德国经济部长哈贝克上月15日在七国集团(G7)经贸部长会议后说,G7同意在贸易问题上对中国更强硬,他们也会在这问题上进一步协调立场。
哈贝克还说,德国在对华立场上已“不再天真”,“无论如何都要进行贸易、不顾社会或人道标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哈贝克稍早接受路透社采访时还说,德国联邦政府正在制定新的对华贸易政策,以降低对中国原材料、电池和半导体产品的依赖性。
德国总理朔尔茨今年5月26日在世界经济论坛发表演说时说,德国不能因为中国的经济实力而不为新疆人权发声,他还说,德国公司应该采取更多措施以实现供应链和出口市场多元化。
不过,朔尔茨本月11日在出席柏林机械工程峰会时表态称,他坚定反对脱钩,强调“脱钩将是完全错误的道路”,但同时也多次呼吁德企不要在经济上过于依赖中国。
面对欧洲内部此起彼伏的“脱钩”声,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今年9月呼吁,欧洲不能与中国脱钩,正如中国也不能和欧洲脱钩。
他说,欧洲不仅在贸易和投资领域需要中国,在碳中和、设备、软件等方面,欧洲也都需要和中国有更多合作。
一边是希望继续进入中国广阔的市场,一边是指责中国侵犯人权、未在俄乌战事上发声等政治立场,欧洲在两者之间进退维谷。
此外,各欧洲国家与中国的贸易体量差别巨大,各打各算盘的欧盟27国在对华关系上也难以达成一致态度。
综合法新社和《南华早报》报道,欧盟外交部门本月分发的一份战略文件显示,欧盟寻求在“谈话、工作、贸易和谈判”的需要与抵制北京之间找到平衡。
文件还说,“如何处理欧中关系,将是欧盟未来经济和地缘战略安全的一个关键决定因素”。
在疫情和能源危机叠加下,欧洲这个冬天并不好过,小到电热毯,大到天然气,都在提醒欧洲,他们的生活和经济与中国挂着钩。要如何在政治立场和民生经济之间作出平衡,是摆在他们面前的一道难题。
欧盟各国领导人周四开始在布鲁塞尔举行为期两天的会议,将围绕俄乌战争的后果和欧洲能源价格飙升的问题展开讨论,同时也包括与中国的关系。外交官们称这是一次对华关系的“盘点演练”。这也是欧盟各国自俄乌战争以来首次就对华问题举行的深入会谈。或许,这道难题将会在本周进一步明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