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泽远:上海清零指日可待?
蓟燕春秋
在经历半个多月的苦熬之后,上海人终于听到了来自高层的“希望之声”。4月15日,在上海督战防疫的中共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孙春兰对媒体说,上海疫情的传播指数由此前的2.27下降到现在的1.23,社会面清零的目标指日可待。
尽管官方没有公布上海实现清零目标的具体日期,但网络消息显示,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陈杰在15日的一个讲话中称,一个多月来,疫情仍在高位震荡、胶着相持,“我们的干部越来越疲劳,群众越来越焦虑,物资保供等各方面压力越来越大……可以说,现在到了最危急的时刻。所以,国务院工作组和市委市政府要求,17号要出现疫情拐点,20号要出现社会面清零。”
16日晚,上海奉贤区发布《关于一鼓作气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的倡议》称,“我区从4月16日起至4月下旬初,将采取全域静态管理、全员核酸检测、全面流调排查、全民清洁消杀,全程查漏补缺等综合防控措施,全面发起清零攻坚。”
同样在16日,上海松江区发布公开信,强调“在向社会面清零发起全面总攻的最后时刻,让我们所有人都再咬咬牙,再屏一屏,坚信坚持就是胜利、坚持才能胜利”。
这些迹象显示,孙春兰所说的“指日可待”并非空泛鼓励,而是定下了具体日期。从高层到上海市各级政府,已决定在上海发起疫情防控攻坚战,力争在接下来几天遏止疫情高发势头,达成社会面清零的目标。
不过,4月16日上海新增本土冠病确诊病例3238例和无症状感染者2万1582例,阳性感染者人数依然处于高位。在依然庞大的日增感染数量下,上海要在今后几天内实现社会面清零目标,恐怕十分艰难。
正因如此,官方并没有对外公布上海清零的具体日期。但各方都很清楚,上海这种封城状态不能继续拖延下去。否则,不仅是上海人难以忍受,整个中国经济、社会以及政治都将受到更大冲击,其负面作用不亚于疫情蔓延带来的后果。
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近日说:“如果上海和周边的供应链企业还无法找到动态复工复产的方式,5月份可能中国所有的整车厂都要停工停产了。”华为执行董事长余承东也发文回应称:“的确如此,如果上海不能复工复产,5月之后所有科技、工业产业涉及上海供应链的,都会全面停产,尤其汽车产业。”
官方当然清楚上海停摆的危害。高层此前认同上海以“精准防控”应对疫情,也是出于不让疫情影响上海正常运作的考虑。只是病毒传播力太强,上海很快全市沦陷,被迫采取类似封城的“全域静态管理”。
但作为经济中心,上海封城对中国乃至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都有巨大影响。2021年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同年,长三角省市企业经上海口岸进出口8.18万亿,占口岸进出口总值的81.1%。上海本月初实行“全域静态管理”以来,不仅每天给本市造成近百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损失,更冲淡了各方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虽然上海疫情比吉林长春更严重,但上海显然不能像长春那样坐等封城一个多月。在“全域静态管理”半个月后,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经信委)于4月16日晚发布工业企业复工复产指引,要求重点企业落实闭环管理,有力有序有效推动企业复工复产,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指引要求,各区政府和街镇、园区要积极支持企业复工复产,指导企业“一企一策”,对防疫物资和生活物资保障提供托底服务。4月15日,位于上海松江的广达上海制造城已有约2000名员工复工复产。
实际上,早在4月5日,工信部副部长、上海前方工作组组长王江平就召开视频会议,要求设立工业和信息化领域保运转重点企业“白名单”,集中资源优先保障集成电路、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行业666家重点企业复工复产。
不过,如果上海未来一周仍无法控制疫情,且部分企业已开始复工复产,网络上肯定会有许多声音质疑官方的做法。但复工复产显然是个明智的选择。殊不知,上海停工停产,已经牵累了数不清的上下游企业,并让数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处于没有收入的困境,这种代价各方都承受不起。
上海这次复工复产的“指引”动作不小,应该得到了高层的同意。但“指引”并不是由上海市政府,而是由低一级的“经信委”发布,并且在宣传上相对低调,说明上海市领导层还是留有一定余地,一旦复工复产中出现病毒大量感染的状况,可能随时叫停。
上海复工复产是官方在疫情防控和保障经济之间采取的新措施。现实中,没有谁能提供两全其美的方案,只能权衡利弊,在“两害之中取轻”,尽量把疫情对经济和社会影响降到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