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1428起接种后死亡让民众对疫苗恐惧 专家: 是“先通报再慢慢鉴
台湾昨天新增275起冠病确诊病例,其中本土病例133起,连续四天破百起。目前有1428人打疫苗后死亡,导致最近民众接种疫苗意愿低迷。
防疫专家王任贤向《联合早报》指出,这是台湾“先通报再慢慢鉴定”的制度设计所致,必须加快鉴定死因,消除公众对打疫苗的恐惧感。
台湾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指挥官陈时中昨天公布,新增本土病例较前两天略降,境外移入新增142起。
台湾至今累计2万4585起确诊病例,其中8084起是境外移入,累计853人因冠病死亡。
两成75岁以上老人未接种
成最大隐忧
虽然疫情没有散发,但主要因为遇上清明连假采检量少,同时前天只有1万4933人接种疫苗,远低于高峰期的一天超过30万人。
目前台湾83.47%人口已接种一剂疫苗、78.45%人口接种两剂、50.78%人口已接种追加剂,但75岁以上的老人有22.9%连一剂都没施打,成了疫情再起的最大破口和隐忧。
台湾舆论认为,至今有1428人在接种疫苗后死亡,比染疫死亡的853人还多67%,令许多老人家排斥打疫苗。
据台湾卫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网站数据,从去年3月至今通报的“疫苗接种后不良事件”有1万8608起,当中1428人死亡,以接种阿斯利康(AZ)最多。
但截至3月底,在4485件申请救济的个案中,只有351件(8%)完成审理,多数只获得数千新元的赔偿,当中只有一名没有慢性病历的中年女子在疫苗后去世获得600万新台币(约28.42万新元)赔偿,也是至今官方认证的第一起疫苗致死案例。
中华民国防疫学会理事长王任贤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台湾打疫苗后死亡的现象,除了初期许多老人家在大热天舟车劳顿出门接种造成不适的“不友善服务”之外,最大关键是接种后不良事件通报制度的设计有问题。
王任贤说,按照台湾法规,只要时序上有关,任何接种疫苗的不良反应都必须立即通报,但通报后却总是“慢慢鉴定”。
他说,其实真正鉴定出来,死因与打疫苗直接相关的“非常非常少”,但因为鉴定“慢吞吞”大塞车,让民众对疫苗产生恐惧感。
他称,这个“先通报后鉴定”的制度,多年前甚至曾被人质疑是为了打垮公众对本土疫苗的信心,以便引进外国疫苗“收回扣”而设计。
针对行政院长苏贞昌最近提出兼顾防疫和经济的“新台湾模式”,王任贤直言,台湾目前的防疫模式是“不强求清零、不放心共存、不彻底普筛”,但总体方向是步履蹒跚地走向共存。
拨款条例6月30日到期后
“专心选举”或不追加预算
他说,台湾因筛查量能严重不足、“政府掩盖社区疫情、故意装傻”而始终不进行普筛。但随着以轻症为主的奥密克戎变种毒株流行,虽然说是不放弃动态清零,但实际上“已经跟冠病轻症并存”。
他也指出,为筛查、隔离、居检提供经费的“纾困条例”即将在6月30日到期,据知政府随后就要“专心选举”而不追加预算,中央流行疫情指挥中心预料也将结束营运,选举考量成了防疫政策摇摆的最大罩门。
对于老年人疫苗施打率低迷的防疫破口,王任贤认为,要提升施打率的难度和成本很高,但也可以通过腾出医疗空间,确保医疗量能足够,避免延误就医的现象重演来补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