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补给吃紧让战争胶着 台海战事后勤难度比俄乌战争更高
台湾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揭仲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在现今卫星科技发达的状况下,中国大陆对台动武前的大规模军力集结无法对外隐瞒,只能尽可能加强后勤补给与调度、投送能力,缩短集结时间,让台湾“来不及”应对。
俄乌战争持续超过一个月,随着战事延长,俄军后勤补给也更加吃紧。而北京自去年起多次提及军队后勤改革,也令外界联想,若台海陷入战事,中国大陆的后勤调度将如何因应。受访学者分析,过去两年多的疫情防控,确实提供解放军“军民融合”后勤调度实战机会,但跨境投放能力如何仍待观察;而跨省市的基础建设是否能顺利配合军队后勤改革,也是一项关键因素。
“三军未发,粮草先行”是自古以来,不论中外用兵打仗最基本的准则。然而,这次乌克兰战事持续超过一个月,分析普遍认为,俄军后勤补给问题是无法达成“闪电战”目标,令战况陷入胶着的原因之一。
法新社3月23日便在报道中分析,俄军动员了15万至20万兵力,但未做好其他准备,加上后勤筹备工作松散,以致未能做到期盼的“迅速致胜”。
俄罗斯这次预期对乌克兰展开的“闪电战”策略,过去也曾见诸于中国大陆军方人士关于攻台的论述中。
解放军前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洪光2018年便曾撰文表示,解放军要在三天内攻下台湾,动员军力约需4万到8万人。
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去年向美国国会提出的年度报告则指出,解放军目前有能力在初期透过海空运送至少2万5000名士兵登台,包括数百辆的装步战车与主战坦克。
可以预见,台海战事的后勤补给难度,将比俄乌陆上战争更高。假使解放军能顺利抢滩,后续人员战力、物资投送与运补能力则将成为能否成功攻占台湾的重点。
台湾中华战略前瞻协会研究员揭仲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在现今卫星科技发达的状况下,中国大陆对台动武前的大规模军力集结无法对外隐瞒,只能尽可能加强后勤补给与调度、投送能力,缩短集结时间,让台湾“来不及”应对。
他认为,俄国在乌克兰战事中的后勤补给问题,会令中国大陆重新审视后勤物资的存量,并思考未来倘若在台海、南中国海爆发战事时,物资如何快速收集与投送。
事实上,对照中国近年军队改革的举措,后勤补给就是一大重点。
中国去年1月起实施的《军队后勤条例》便提到,要适应战争形态发展和使命任务拓展,进一步理顺后勤融入联合作战指挥体系的制度机制等,“着力提高后勤战备水平和保障打赢能力”。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去年11月在全军后勤工作会议上则要求,“着力建设一切为了打仗的后勤”,加快建设“现代军事物流体系和军队现代资产管理体系”。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也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上述目标,并要求各级政府大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
在“现代军事物流体系”改革方面,中国近年更持续加强与民间物流的结合。
军事物流体系改革疫情期间被广泛运用
《解放军报》2018年便曾报道,中央军委联勤保障部队供应局2017年起开展运用地方物流从仓库到保障部队直达配送先期试点工作。报道当时还引述联勤保障部队领导表示,他们正研究卫勤、运输投送、油料等行业的“军民融合”工作。
台湾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名誉教授丁树范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分析,大陆这套军民融合的军事物流体系改革,在过去两年的疫情期间被广泛运用在物资配送上,可说是为解放军提供很好的后勤调度测试机会。
不过丁树范认为,民间力量在“非战时”的疫情状态,配合军事物流的难度较低,但“战时”状态下,民间物流如何配合部队调动,甚至进行跨境、跨海投射能力,都还是未知数。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对军事物流的要求外,习近平2月也签署了《军队装备试验鉴定规定》;《军队装备采购合同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则在3月20日起实施。
揭仲分析,这显示大陆正对广泛的后勤补给系统建立标准规格,未来民间物流、仓储也势必要符合相关标准,才能配合军事物资投送。
不过,揭仲也提到,大陆要加强后勤补给与投送,除了民间力量的整合外,还面临到基础设施改善问题。
他举例道,若要加快军力对外投射,势必要在沿海港口加设仓储系统,甚至是增设能卸载战车、军武的滚装码头。但在非战争状态下,滚装码头并不一定符合商业效益,地方政府配合意愿便可能受影响。
因此,揭仲认为,大陆的军队后勤改革还隐含了跨部门、跨政府的整合问题,同样值得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