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香港特稿:香港重启文艺引擎讲好中国故事


 新闻归类:香港澳门 |  更新时间:2022-08-14 07:21
香港特稿:香港重启文艺引擎讲好中国故事

港人港事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一直是亚洲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1997年回归后,香港即使经济实力下滑,仍然是中外文化汇流的热门地方。在中国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近来香港正积极打造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在“说好中国故事”方面作出贡献。

坐落在尖沙咀西九文化区内西端海旁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7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后,每天都吸引了大批市民轮候入场参观。

曾荣辉(36岁)就是其中一人,他在8月初参观了香港故宫后,对香港故宫印象深刻,他表示不少过去只能在北京故宫看到的珍贵文物,现在在香港故宫也有机会看到,非常不容易。

曾荣辉从事社区服务工作。工作之余,他也是香港“曾子文化协会”主席,致力在社会上推广中国传统文化。

曾荣辉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在香港向外国推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多方面的优势。一是交通便利,疫情前有许多外国人以香港为中转站,不时透过香港来往中国大陆和外国;二是香港长期以来就是国际大都市,有大量外国人常住香港,可以直接和他们分享中国文化。

曾荣辉举例说,有一次他去幼稚园推广中国风格服装——华服,幼稚园有不少南亚裔学生,他们试穿华服时都很开心,也通过这种体验初步接触到了中国文化。他说:“人与人的交往首先是从接触开始。香港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直接让外国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从而再推己及人。”

文化产业传统优势近年受冲击

一直以来,许多人以为香港只是国际金融中心、购物天堂、美食之都,但在文化艺术上无足轻重,是一片“文化沙漠”。其实,香港作为与纽约、伦敦、巴黎齐名的国际大都会,也拥有着一流的文化软实力。

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香港已建立一套成熟的、面向全球华人市场的大众文化产业。无论是港产片、电视剧,还是广东歌的输出量,皆冠绝亚洲,吸引了无数海外人士对香港的兴趣。

尽管近年面对韩国和中国大陆等周边地区的激烈竞争,香港文化产业传统优势备受冲击,娱乐产业的黄金时代已逐渐过去,但香港在举办文艺交流活动方面仍然是经验丰富,例如苏富比、佳士得等国际知名拍卖行近年多次在香港举行大型拍卖会,奠定了香港作为国际艺术品交易中心的地位。

2017年后,随着多座公私营博物馆和活化保育项目相继开幕,香港又逐渐成为博物馆展览盛事之都。其中,位于中环的大馆于2018年对外免费开放以来,就备受外界关注。

大馆是香港赛马会与港府合作的活化计划,修复了前中区警署、中央裁判司署及域多利监狱这三个法定古迹。馆内提供了实体的展示空间,让参观者可以体验置身裁判司署法庭和监房内,亲身感受昔日的历史场景。同时,大馆的全新建筑物“赛马会艺方”也设立当代美术馆,提供场地让来自香港和其他地区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展览。

与此同时,占地41公顷的西九文化区,近年建设世界级文化设施的工作也是如火如荼。自2019年1月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启用后,西九文化区第二个表演场地——自由空间也在同年5月落成启用。去年,位于西九文化区的M+博物馆开幕,成为香港当代崭新的视觉文化博物馆,更使香港在本地、中国大陆和外国艺术与视觉文化展览上形成了完整的版图。

今年3月3日,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开幕,成为继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之后,两岸三地的第三座“故宫”,意味着香港在北京的加持下,朝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又跨进了一大步。

香港行政长官李家超7月25日就在社交平台发文表示,本届特区政府锐意将香港打造成文化之都,并积极推动创意经济。他说:“我期望将西九龙文化区打造成大湾区文化枢纽,带动香港成为国家级文物及艺术品全国首选的展出地,以及全国首选的表演艺术文化旅游中心,并加快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让艺术文化创意产业成为香港经济的新引擎。”

政局剧变积极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中心

翻看资料,香港多年来一直举办国际性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但此前港府文化艺术发展政策的重心往往集中在五个方面:第一,保障个人的创作表达自由;第二,提供参与接触机会予市民大众;第三,鼓励多元均衡发展;第四,支援环境空间条件。总括而言,香港的文化发展就是“积极不干预”的“大市场,小政府”施政理念的延伸,消极地推动文化艺术发展。

不过,中国政府去年在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年至2025年)中明确了香港“八大中心”新定位,除了一如既往要推进香港的四个传统中心如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等持续发展,也首次加入发展四个新兴中心,当中包括“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

其后,港府的文化艺术发展政策很快就从被动变为主动,积极往外开拓。今年5月11日,时任港府署理民政事务局局长陈积志出席立法会会议时,就提到未来香港文化艺术发展政策的五大重点,包括加强与海外艺术文化机构的关系。

陈积志指出,港府目前已经和20个国家签署文化交流合作备忘录,包括不少文化大国,为中外文化交流奠下基础;而民政局及康文署一直与各国驻港总领事馆及文化机构紧密合作,于香港举办不同的文化活动,例如“法国5月”艺术节、“我的意大利Italia Mia”“韩国10月文化节”,以及“亚裔艺采”等具民族特色的节目。

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德平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认为,港府一改以前消极态度,积极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和国际政治形势剧变有关。近年中国大陆崛起,引起欧美尤其是美国担忧,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预见欧美与中国大陆未来在政治、经济层面上将难以和平共处。在这个背景下,文化艺术成为新的契机,让大家可以继续和平交流。

叶德平认为,中国大陆作为拥有5000年文明的大国,通过文化软实力宣传国家形象,远比其他方式有效。所以北京官方在去年“十四五”规划中提出支持香港发展中外文化交流中心,希望香港扮演缓冲区的角色,用文化艺术向欧美“讲好中国故事”。

叶德平认为,香港有足够的条件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首先,香港特殊的历史背景,让它可以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枢纽。其次,香港作为大湾区其中一个龙头城市,也是区内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最有条件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其三,香港近年积极配合国家“十四五”规划,以发展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为核心目标,对文化艺术的投入程度皆远超以往。

缺乏本地人才主导活动

香港资深文化人胡恩威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认为,近年特区政府在发展文化方面出现了不少问题,包括注意力主要都放在“搞活动”方面,英美西方艺术收藏家垄断香港公共艺术资源,大量资源举办英美西方艺术的活动,文化活动沦为“交易”活动,却独独没有学习西方规划文化场地的艺术家主导模式和政策。

另一个问题是缺乏培养本地的文化人才。胡恩威说:“香港文化的一个特点是由有钱人主导,而很多博物馆、艺术团体负责人也不是本地人,都是外国人。让一个完全不认识香港文化的西方人来主导,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殖民,做出来的只会是不伦不类的样子。”

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叶德平也同意,目前香港相关的专业人才如故宫的文物修复师、从事相关文化管理、艺术管理的从业者,人数并不足够。在未来多项文化艺术设施落成后,香港需要更多的人才。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大学配合,培养多一些这方面的人才。

他指出,幸好港政已经开始工作,像香港教育大学今年9月将开办首届文化“文化遗产教育与艺术管理荣誉文学士”,目的就是要培养大湾区的文化艺术相关专业人才。

叶德平指出,此外,香港文化艺术相关的教育工作也不是很完善。香港拥有优良的博物馆、艺术馆,却没法把它们应用到中小学教育上面,殊为可惜。所以,教育局必须加强相关的规划,邀请业界专业人士或团体共同出谋划策,想办法把相关教育“接地气”。

展望未来,叶德平认为,香港有不少文化历史故事,可以把文化注入旅游,让旅游承载文化的传承与情感的连接。

叶德平举例说,越南国父胡志明曾于1931年被囚禁于香港域多利监狱,即现在的大馆。多年来,每年一到胡志明诞辰周年纪念日,越南驻香港总领事馆就会在这里举行纪念活动。香港可以打造一条历史路线,吸引越南旅客前来旅游,在游览的同时追寻历史文化踪迹。

胡恩威则认为,若要提高香港文化软实力,香港应该重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发展香港特色,尤其是需要培养本地的文艺人才。另外,港府也应该考虑成立类似日本文化交流基金会、或英国文化协会、法国文化协会、德国歌德学院的文化艺术交流平台,促进香港与海外尤其是非西方地区进行各种类型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胡恩威解释,近年世界政治形势急剧变、中国大陆和西方国家的关系出现调整和对立,香港也需要在文化艺术上重新定位,由以西方为核心转移到以世界为核心,例如通过多年来与各地建立的人际网络,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推广香港和中国文化。

他说:“譬如,香港可以和包括印度、巴基斯坦、新加坡和泰国等在内国家地区的合作,带动亚太区内不同文化艺术人士进行深度的文化交流和合作。”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