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刘太格:塑造新加坡华族文化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4-05-02 07:45

新加坡华人有必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学好中华语言,也有必要学好英语和深入了解巫、印、欧的文化。有了这些能力,不但能提升思考能力和自信心,也较有可能在提升经济与科技成就的同时,融汇出灿烂的新加坡华族文化。

我只是一个专业人士,做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工作。在工作范畴内,我不断感受到:了解华族文化,与工作有紧密关系。这篇文字,我就以一个专业人士的感受,谈谈新加坡华族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我和华族文化的缘分,从小就开始。这是85年前的事,现在的年轻人根本无法想象当年与现今的巨大差别。首先,我父母出生在中国,少年时代受中国文化艺术的熏陶,然后移民马来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再移居新加坡。所以,我的家庭教育是相当正宗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

我上小学、中学时,刚好在中国解放之前,许多中国文人和大学教授移居新马。当时的老师有许多都是大学教授,除了教导我们课本内容,还讲述中国社会境况和历史故事。同时,我父母的会客厅经常有文人墨客来聊天,我有幸旁听,所以对中国历史、人物、成语、诗词、书画、艺术都有相当的认识。

后来我到悉尼新南威尔士读大学,为了能对中国建筑有所认识,毕业论文主题是“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通过阅读许多中国出版的书籍,及得到家父老友傅雷先生的点拨,这篇论文对我今生的建筑设计理念,带来很大影响。比如说,从城市景观设计的角度来看中国四合院,即使是在冬天的北京,走进院子里也能享受美好的阳光,不受寒冷北风的影响,这是一种人性化、生态化、科学化的设计理念。有鉴于此,中国许多古城虽有中轴线的理念,但没有西方高深度的透视感觉,而是有许多院落叠加的层次感、神秘感。这也影响了我后来在中国做城市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处理方式。

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与文化共存

中国文化多方面的特色和优点,也影响我后来在1969年至1992年,为新加坡政府做规划工作的手法。

我不允许自己追求欧式建筑,而是要求自己了解热带气候的建筑需求和特色,同时对多元民族的城市环境文化的尊重和考量。比如,我们不仅仅保留华人的牛车水,也保留马来人的甘榜格南、印度人的小印度以及欧美人的欧洲城。值得强调的是,加东区的娘惹老建筑,我觉得十分精彩。新马的娘惹文化应该是全球最独特的文化。这是一种早期华人和马来人结合的艺术结晶,包括服装、首饰、餐饮、建筑设计,都有独特的审美观,富有精致、细腻、粉彩的情调。

我现在想问的是:身处这么丰富、非常有特色的各种多元传统民族文化的环境,我们应该如何以新加坡公民的立场去看待?如何把这些多元文化融入生活和思维方式中?我们须要在这个大环境中叩问:何为新加坡华族文化?华族文化和其他文化要如何融合?是否须要融合?

虽然说许多大国有少数民族,但经过千百年的共存,他们都有一定的共同点。新加坡历史短暂,华、巫、印、欧四种文化,都在世界上有崇高地位,不宜勉强融合。但娘惹文化却证明,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融合后的文化,的确既有特点,也很有令人赏心悦目的文化景观。

反过来说,如果新加坡人民诚心寻觅各族的文化及历史渊源,与各族的宗祖国家保持紧密关系,不但能提升新加坡人文化艺术发展的丰富性和多元性,也能带来许多外交、经济、科技、文化的优势。新加坡华人须要重视我们的传统文化,知道我们在世界上的文化价值,以确保和确立我们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同时,华人也必须认真维护和加深认知其他种族的传统文化。这不但能保证各族之间和谐相处,也能提升新加坡人民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及文化的多元性、丰富性和明确性。

提升多元文化认知有利融合

我在1996年至2005年任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时,积极支持各族文化的挖掘和发展。每当举办新加坡艺术节时,要求同事除了欢迎世界各地的演出,也必须提供适当数量的华、巫、印文化活动,与世人共享并展示新加坡多元文化的特点和风采。

从人民尊严和经济效益的角度来考量。我希望今后的新加坡华人,有必要把中英文的对话与写作能力提升到世界水平,同时对中国文化、历史、英雄人物、成语都有相当深度的认识。这对我们的人生观及事业的发展会带来巨大好处,因为提高语言水平有助于深度思考能力。认识历史英雄人物可以带来灵感与动力;历史传承下来的人生观会带来高水平的为人准则、个人意志和成就。比如:成语不但有助于语言表达,更提供诸多为人处世的原则、志愿和价值观,有助于行为、思维、工作和人生态度的塑造。

再者,我从生活和专业人士角度来讨论。新加坡华族文化的确应该要以中华文化为主轴,同时融入本地有特色的文化。要做好这件事,我担心两个问题:其一,我们华人的语言水平,以及对中华文化历史的认知不够;其二,新加坡华人的价值观倾向,还是以西方文化为主。

虽然已经独立59年,我经常自问,新加坡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真正走出殖民时代的思维和价值观念?我的直觉加上个人体会,如果政府能刻意提升中、巫、印、欧种族的传统语言和文化水平,我们不但会成为一个文化十分踏实和丰富的国家,也有望真正走出殖民时代的思维和价值观念。所以,何为新加坡华族文化?即使这课题很复杂,还是有必要全力策划和积极推进。

值得一提的是,按目前趋势来看,中国肯定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对中国语言、历史、文化的了解,大大有助于新加坡人在业务上的沟通和相互理解。这肯定是有经济价值的,也是我个人经验。我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项目大部分是在中国。一方面因为中国政府在全力、大规模推进城市发展及应对农民入城的需求。另一方面,我能对中国各城市的风俗、历史背景,很快地抓到要点;对各地政府所期望的城市发展愿景,也能相当清晰地理解。所以沟通起来,比较能顺畅地达到共识。我认为这种优势在其他行业也能起到相同作用。

跨文化熏陶让人高瞻远瞩

我有幸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政府部门工作时,跟建国总理李光耀多次交谈。虽然他的家庭语文背景属英语,但通过媒体报道,我得知他当上总理后不但努力学习华文,也经常提问关于中华文化的问题、认真学习和体会儒家思想。这些因素,加上他个人英语水平非常高,思维能力超强,所以在任时推出许多很合理但与西方价值观不同的治国政策。比如说,当时先进国家的专家都反对高层公共住宅,而他为了要全方位实施居者有其屋政策,要求往高处兴建,也鼓励人民购买而非仅租用,还敲定各族群在公共住宅的合理人口比例。

我有幸在政府部门为城市规划工作了23年,也觉得中华语言文化、历史,加上欧美的现代技术对我的工作有着巨大影响。数十年后许多人问我如何做好规划?我提出三要诀:人文家的心,为人和地服务;科学家的脑,设计生活机器;艺术家的眼,与土地谈恋爱。能把很繁杂的规划问题用三句话总结,背后还得归功于中华文化的熏陶和明晰思考及语言表达能力。在工作过程中,我高度尊重新加坡多元种族的生活要求和建筑文化的体现。

我认为好的城市规划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做好规划与城市发展,会为各个城市的人民赢得世界敬仰。这些思维背后,我认为都跟小时候吸取中华文化及各种其他文化因素分不开。

今天,新加坡华人即使身处全球化经济发展与高科技时代,仍有必要深入了解中华文化和学好中华语言。生活在新加坡,也有必要学好英语和深入了解巫、印、欧的文化。有了这些基础,不但能提升每个人的思考能力和自信心,也较有可能走出殖民时代的思维,在提升经济与科技成就的同时,融汇出灿烂的新加坡华族文化。

未来,新加坡应本着全方位的教育政策,让科技与多元文化并重。国家虽小,新加坡应能立足于世界大国群中,彰显自己的文化特色。这种成就的达成,应该是所有爱国的国民所期望的。

作者是墨睿设计事务所的创始人兼董事长,曾任新加坡建屋发展局首席建筑师和执行官

本文原载新加坡宗乡会馆联合总会双月刊《源》167期,原文有所删节

浏览热度: °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4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