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石家庄“禁养犬”规定“见光死”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7-29 23:08
下午察:石家庄“禁养犬”规定“见光死”

中国最近又有动物成为一项防疫政策的针对目标,但防的不是冠病,而是一种名为“黑热病”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

微博星期二(7月26日)流传了一份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矿区人民政府办公室于6月28日印发的文件。文件规定,为预防和控制黑热病的发生和流行,将从今年8月1日起禁止全区市民养狗三年;家养狗将进行集中检测,检测阴性的通过寄养、买卖等方式处置,阳性的则捕杀处置,同时,流浪狗将全面捕杀。

文件还规定,在矿区辖区范围内禁止饲养任何家养犬只,若发现违反规定擅自饲养的犬只,将立即捕杀。

网传井陉矿区政府发布的政策文件,显示官方要求禁止居民养狗三年。(微博)
网上流传的政策文件显示,官方要求全面捕杀流浪狗。(微博)

先不论“黑热病”是什么,网上舆论的焦点集中在“三年禁养狗”和“捕杀”这两点上。有网民认为,石家庄市政府的“一刀切”做法悖离人性、极其残忍,养狗应是个人自由,官方做的应是强制养狗人家办证,做好健康检查,而不是禁养。

消息流出后,上游新闻星期三从石家庄市市长热线工作人员的口中证实了文件的存在,井陉矿区人民政府工作人员当天则称,目前政策还处于研判阶段。

澎湃新闻星期四也从石家庄市政府服务热线工作人员处获得证实,区政府在6月底发布的《黑热病防控工作的说明》文件中,的确提到要求对全区犬只摸底登记,建立台账,“里面有要求禁养宠物狗,捕杀流浪狗。”

最后,在种种舆论压力下,当地官方在星期四早上宣布撤回这项规定,禁养令就这样胎死腹中。

什么是“黑热病”?

不过,究竟什么是“黑热病”?病情有多严重?以至于地方政府要禁止居民养狗,还得扑杀所有流浪狗来抗疫?

公开资料显示,黑热病是一种由利什曼原虫感染并寄生在人或动物体内所引起的慢性地方性传染病,过去流行于长江以北地区,是中国法定丙类传染病。患者将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乏力、盗汗、肝脾肿大、贫血、免疫力降低等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发病后一至两年可因病情恶化而死亡。

中疾控网站资料显示,病人和感染动物是传染源,通过白蛉叮咬而传播。狗也可能患病,是中国山丘地区黑热病的主要动物宿主和传染源。

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今年前五个月中国全国共通报134例黑热病,其中,2月就通报了一起死亡病例。2020年、2021年均通报200多例,其中2020年通报一人死亡。

“石家庄市矿区发布”微信公号于今年6月21日发文,称石家庄市历史上曾是黑热病流行地区,1962年以后全市数十年没有通报病例。但自2019年以来,井陉县累计报告病例17例,矿区、临近鹿泉等地今年3月均通报发现病例,呈散发扩大态势。

井陉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也要求,在全区范围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组织大规模的白蛉消杀活动,还倡导禁养狗三年以快速遏制黑热病流行蔓延。

由此可见,黑热病疫情确实发生了,且有在蔓延的迹象,但地方政府颁布的禁令仍引起民间反弹,且这些行动究竟能不能有效控制疫情也备受质疑。

禁养和无害化处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齐鲁晚报》旗下的“齐鲁壹点”星期四发布评论文章,称黑热病是慢性地方性传染病,应当及早严格防控,但两年多来的冠病抗疫实践证明,疫情防控要尊重科学,讲求精准防控,而非滥用蛮力。

文章认为,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政府的政策于法无据,闯了法律的“红灯”,只要市民做到依法、文明养狗,相关部门就无权干涉。

此外,虽然井陉矿区范围不大,常住人口不多,但犬只保有量也是一个可观的数字,如果认真落实全面捕杀的规定,必将引发各种矛盾冲突,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合理性和正当性存疑。即使是针对更常见且对公共安全危害更大的狂犬病,各地政府也没有出台过禁止养狗的政策。

因此文章认为,禁令背离法治、科学轨道,也偏离了“群众路线”,是典型的“拍脑袋决策”,“见光死”并不奇怪,且这种不良作风应当警惕并予以纠正。

事实上,石家庄井陉矿区这次的决策,并非中国地方上处置病毒动物宿主的先例,上海、四川成都、江西上饶多个城市为了管控冠病疫情,也曾对市民家中的宠物狗、猫等进行“无害化处理”,但无不引来舆论批评,显示这已成为许多中国民众的文化底线。

今年4月互联网流传的一则视频显示,身穿白色防疫服的工作人员,在上海某小区内的道路边拿铁锨不停敲打一只小狗,将其活活打死。(互联网)

目前,对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是否能够有效控制疫情蔓延,也似乎还没有一个定论。不过,除了流行病学争议,这还涉及了伦理、道德问题。

伦理与防疫之争

根据艾瑞咨询今年5月发布的《2022年中国宠物消费趋势白皮书》,2022年中国宠物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350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716.88亿新元),预计2023年规模则将达到4456亿元,这显示宠物数量以及消费者为宠物花钱的意愿都在不断提升。

2018年上海的一家宠物店内,一只宠物狗在学习游泳。(互联网)

在许多人的心中,宠物狗、猫不仅仅是动物,还是家人、精神慰藉、心灵寄托。无论是禁养、还是对宠物进行所谓的人道化处理,绝非无关痛痒的事。

央视网去年11月就曾发表评论,称宠物不能被当成畜生,呼之即来、挥之即去,而是活脱脱的生命,是大家的“幸福共同体”。

“现代快报全媒体”的评论文章也指出,犬只管理不仅是一个城市管理问题,也是一个人与动物如何相处的文明问题。在无法准确溯源的情况下直接禁止家养犬,不仅显得草率和不合理,更从侧面暴露出城市管理素养、精细化管理能力水平的不足;“大开杀戒”式防疫,更实为动物防疫管理上的“高级黑”。

虽然宠物和居民个人情感在防疫这种攸关大局的问题前,或许显得没那么重要,而“禁养犬”规定也以“见光死”收场,但这起风波再次提醒各方:人性化管理,最终是提升人民幸福感不可或缺的指标之一,也是地方政府治理水平的重要验证。

一个城市的治理,经济发展和公共基础建设确实是重要指标,但随着国家发展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如中国一句流行语所说的——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这一路走来,中国民众越来越重视的,无可避免将是自己和家人的人身与财产安全感,社会公平正义的获得感,权力与权利行使的平衡感。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