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旭:今年两会有点闷
京腔新韵
一年一度的中国全国两会 (人大和政协年会) 今天进入第六天,这件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有点闷。
冠病疫情暴发后,两会会期从2020年开始显著缩短,会议采取闭环形式召开,今年也不例外。说到今年两会,好些同行显得无精打采,有人调侃:“你越关心什么就越不讨论什么。”
大家最关心什么?自然是乌克兰局势。中国互联网上,关于俄乌战争的热度已持续近两个星期,虽然这几天有些消退,但一旦有相关话题,还是频频出现在热搜榜。中国网民之间,挺俄、挺乌两派都有,微博留言区、微信讨论群里吵得不可开交。
虽然战事发生在欧洲,中国也不是直接参与方,但作为当前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国家之一,北京的立场以及乌克兰牵动的地缘政治改变对中国的影响也备受瞩目。在前天举行的两会中国外长记者会上,乌克兰问题不出意料成为焦点。
中国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连续回答多道相关问题,包括中国为何不把俄罗斯的军事行动称为“入侵”,是否担心中国因拒绝谴责俄罗斯而损害自身国际地位,以及乌克兰危机下的中俄关系、中欧关系等。
不过,除了这场记者会,这个当下最热的地缘政治事件,在两会的议事厅里仿佛是房间里的“大象”。
外交问题确实不是两会一向来重点聚焦的领域,但不可否认,俄乌战事发展到今天与各国都密切关连,中国很难以置身事外。战争导致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飙升,是否会冲击中国经济,给原本已面临增长压力的中国带去更大困扰?各国对俄罗斯的制裁是否会波及中国,中国又要如何因应?地缘政治风险骤升,中国将如何应对?
外界很难判断,参加两会的中央与地方高官、军人,以及受体制认可的企业家、学者,是否在两会的闭门讨论中围绕这个话题发言,或是在驻地的私下交谈也围绕挺俄或挺乌争论,但从中国媒体公开的报道看,大家好像都忘了乌克兰战事的阴云。
两会不讨论的话题,还有前阵子中国社会聚焦的“铁链女”事件。今年开年,江苏丰县“铁链女”事件一度搅动中国社会,把民众对政府公信力的质疑带到新高。这起标志性的社会事件,引发各界对妇女权益、人口拐卖等话题的热烈讨论。
两会期间,官方对拐卖妇女问题做出了回应。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中共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政协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联组会时也要求,依法打击侵害妇女儿童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昨天出炉的最高法和最高检报告中,均提到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强调“严惩”和“从严惩治”此类犯罪行为。
但“铁链女”事件没有再次被提及,官媒对两会的报道中,除了高层和官方宣示的立场,也并未披露这起事件以及事件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例如政府公信力问题,是否成为两会代表委员讨论的话题,相信官方也不想让它在两会期间重新变成舆论的热点。
此外,外界关心的中国防疫政策走向,至今也未在两会期间成为热点话题。面对媒体提问,参会的代表委员对外展示了高度一致的立场,即“动态清零”政策符合中国国情,是最有效和最负责任的办法。而关起门来,围绕当下的防疫政策是否有讨论,有没有不同的观点,外界不得而知。
中国高层希望把两会打造成严肃的议事平台,极力避免不和谐的声音,即便在疫情暴发前的那几年,两会的纪律约束已在不断收紧,参会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发言变得更中规中矩。
早前两会期间能见到的八卦、“戏精”几乎绝迹,“大炮声”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走流程、听报告,两会期间外界能看到的,更多是单向的宣示和高度一致的立场。
中共二十大召开前,官方对稳定的要求,一定程度上也让两会变得更沉闷。稳定经济增长,稳定社会大局被高层视为今年的首要任务,任何可能引发争议、与稳定的主旋律背道而驰的声音,预计很难在公开场合被听见。
在种种政治纪律约束下,两会代表委员自觉避开争议,发言变得更谨慎;中国媒体不敢设定议程,或是借着两会抛出吸引眼球的话题,也就不让人意外。
在中国特殊的政治环境下,能近距离观察中国决策者思路和行为的机会并不多,两会当然还是一个难得的窗口。如今,让人担心的是,在疫情形势、舆论环境和政治氛围的影响下,这扇窗口即使不关闭,也看不到多少东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