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是时候再议“与病毒共存”
沪声纸述
新加坡的冠病确诊病例数目时隔五天再度回升至2万起以上,许多朋友相继“中招”。有网民戏称,如果到现在都没发现周围朋友染病,说明这个人没有朋友。
所幸染病的朋友们多数症状轻微,情绪也算稳定。只有一位打算回中国工作的朋友惴惴不安,担心届时会因这段感染史而受歧视,影响工作和生活。
在越来越多国家打开国门、降低防疫要求、迈向与病毒共存之际,仍在坚持清零防疫政策的中国,成为逆流而动的少数派。不过,中国流行病学和公共卫生专家曾光本周的一条微博,释放出一些不同的信号。
曾光前天在微博发文指出,“动态清零”是中国在特定时期内的防疫对策,不会永远不变。虽然中西方目前疫情防控形势有别,放开防控措施必然有前有后,但“相信未来一定会殊途同归”。
他说,在对发病、死亡容易容忍的情况下与病毒共存,是人类的长远目标。中国当以冷静和虚心的态度去观察借鉴西方国家的经验和教训,“在不久的将来,定会在合适的时间点,展示中国式与病毒共存的路线图。”
“与病毒共存”的说法,最早由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去年7月提出,当时掀起轩然大波。中国卫生部前部长高强和中共党刊《求是》都发文驳斥“与病毒共存”论,张文宏本人更被批为“投降主义”乃至“反动学术权威”。他不得不在下一篇文章中强调,中国采取的抗疫策略是目前最符合中国的策略。
半年多后,身为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前首席科学家的曾光再次明确提出“与病毒共存”,被一些舆论视为中国决策层考虑调整清零政策的信号。文章下的评论以希望终结清零的观点居多,也折射出舆论风向的转变。
被点赞超过上千次的一条评论直言:“不要再动态清零了,基层根本忙不过来,穷地方财政也根本吃不消,这两年过得太难了。”另一网民则抱怨,边境口岸城市一碰上疫情就要封一两个月,“店铺出兑、倒闭比比皆是。”
清零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压力,直接反映在经济数据上。据官方统计,去年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连续三个月下降,从10月的4.9%降至12月的1.7%。
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前天在记者会上坦言,今年稳消费压力较大,官方将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千方百计推动消费持续恢复和升级”。
尽管商务部承诺将组织系列促消费活动,为受疫情影响最直接的餐饮、住宿和零售等领域纾困,但王文涛不忘补充,这一切的前提是“做好疫情防控”。换言之,如果清零措施没有放宽,这类聚集性消费活动的命运,最终还是取决于疫情起伏。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去年底受访时说,清零政策前期看似投入很大,但对比某些国家先放开又收缩造成的影响,实则成本更低。曾光前天也说,尽管奥密克戎毒株令中国的防控成本明显增加,但“获得的红利仍然远大于投入”。
不难推测,只有当官方研判清零的红利小于投入时,政策才有转向可能。除了经济考量,各地医疗资源是否能扛住疫情冲击、民众能否承受染病的心理压力,也是这个庞大经济体转向与病毒共存时要解决的问题。
曾光坦言,中国目前完全靠疫苗接种建立免疫屏障,但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疫苗接种率还不够高,加强针接种率也偏低,这些都是建立免疫屏障的短板。清零政策导致的超低冠病感染率,过去是官方证明制度优越性的论据,如今却成了软肋和短板。
同样坚持清零的香港,今年在奥密克戎面前全面溃败,日增病例突破5万起,也动摇了一些原本支持开放的大陆民众信心。在发达程度远不如香港的二三线城市和广袤农村,冠病暴发会对医疗资源造成多大挤兑,对社会稳定带来多大威胁?过去两年积累的丰富清零经验,在需要与病毒共存时,还能否派上用场?
动态清零令中国得以率先实现经济复苏,但持续两年的高压措施让政策转向面对更大阻力,令官方陷入骑虎难下的困境。光是拿捏曾光文中“合适的时间点”就是个难题:转向早了,暴增的病例会拖垮社会;转向晚了,疲弱的内需将压垮经济。舆论原本预计中共将在今年秋季领导层换届后才放宽政策,但在多重经济压力夹击下,留给决策者的时间恐怕不多了。
中国做好与病毒共存的准备了吗?这个问题或许现在还没有答案,但重启相关讨论,无疑是个令人期待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