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下午察:“共同富裕”和“过紧日子”


 新闻归类:中国聚焦 |  更新时间:2022-02-23 08:06

下午察:“共同富裕”和“过紧日子”

继中国国家发改委上周四(17日)明确“共同富裕”是要“共同奋斗”后,中国官媒《人民日报》今天再发评论文章强调,“实现共同富裕要循序渐进”,并呼吁“不盲目攀比和冒进”。

中国已故领导人、被称为“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邓小平多次提到的“共同富裕”,自去年8月在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主持的中央财经委员会会议上再次被提起,就在中国舆论场被广泛引用,社会对实现“共同富裕”的进展也更加关注。

“共同富裕”的几次诠释

中国去年再提“共同富裕”,正值互联网和娱乐圈等高利润行业被官方旋风式监管和打击。

当时会议强调,要把蛋糕做大做好,还要通过合理制度安排把蛋糕切好分好,并提出了“第三次分配”。按照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的定义:第三次分配是在道德力量的作用下,通过自愿捐赠而进行的分配。

于是乎,腾讯、拼多多、阿里一众中国互联网巨头闻风而动,立即豪掷数百亿元(人民币,100亿元人民币约21.26亿新元),积极响应“共同富裕”计划,社会也因此产生“杀富济贫”的讨论。

腾讯去年8月宣布,再增加500亿人民币资金,启动“共同富裕专项计划”。(路透社档案照)

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随后谈及共同富裕议题时明确,“共同富裕”不是“杀富济贫”,是要鼓励勤劳致富、创新致富,鼓励辛勤劳动、合法经营、敢于创业的致富带头人。

除了否认”杀富济贫”,中国官方和媒体还多次强调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实际上,去年的会议在阐述“共同富裕”时就已经强调,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但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前有着很长一段时间的计划经济时代烙印,对于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义”的澄清显得格外重要,也有助于消除社会对中国开历史倒车的疑虑。

中国官媒央广网去年10月的评论文章再次强调,共同富裕是公平正义,不是平均主义。文章还说,在分配上“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只会挫伤生产积极性,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与当下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

最近一次否认搞平均主义,应该是习近平今年1月17日在北京出席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并发表演讲时重申,中国要实现共同富裕,是要先把“蛋糕”做大,然后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把“蛋糕”分好,水涨船高、各得其所。

“共同富裕”要量力而行

对“共同富裕”新一轮的诠释,是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在上周四的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社会上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共同富裕是可以“躺平”“等靠要”了,也有人认为政府要搞“福利主义”。

发改委就业司司长哈增友对此特别明确了两点:第一,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第二,推进共同富裕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要从国情实际出发,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针对共同富裕是可以“躺平”“的说法,中国发改委就业司司长哈增友明确:共同富裕要靠共同奋斗,且要量力而行。(中国发改委官网)

在解释“量力而行”时,哈增友说,中国发展水平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要把“共同富裕”建立在经济发展和财力可持续的基础之上,不能好高骛远、吊高胃口,作兑现不了的承诺。

他还说,即使将来发展更好、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人民日报》今天的评论文章也说,必须深刻认识到,共同富裕是一个长远目标,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促进共同富裕是长期、艰巨、复杂的任务,办好这件事,等不得,也急不得。

“共同富裕”和“过紧日子”

如前所说,“共同富裕”在中国并不是个新鲜词,邓小平自上世纪80年代起就在多个场合提到。

不过,彼时中国经济刚刚进入正轨,社会关注焦点更多集中在如何“富裕”。而经过近20年的高速发展,今天的中国已经逐步走向富裕,但随之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社会进一步分化等问题使这一课题更多集中在了“共同”上,社会对“共同富裕”也有了更多层面的理解和期望。

这大概也是为何自去年会议提到“共同富裕”以来,官方围绕这一课题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多次作出解释的原因。

另一方面,与“共同富裕”一样,党政机关要“过紧日子”的提法不是什么新词儿,但从去年开始伴随着“共同富裕”一再被提起,也引发外界联想。

\n
自去年开始伴随着“共同富裕”,政府要“过紧日子”一再被提起,引发外界联想。(互联网)

有分析认为,官方公开要求政府准备过紧日子,又强调共同富裕要“量力而行”,显示中国疫后经济相当不乐观。

去年1月,中国财政部部长刘昆专门就“过紧日子”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说,2021年预算安排将一如既往加强对地方的财力保障,同时加强“三保”执行监测,即保民生,保工资,保运转,严禁挤占挪用“三保”支出。年底,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说,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严肃财经纪律,坚决遏制新增地方政府隐性债务。

刘昆在今天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财政改革与发展工作新闻发布会上又说,“政府的日子现在是越过越紧了”,他强调,这不是一个短期的应对措施,而是必须长期坚持的方针政策。

刘昆还说,政府过紧日子,就是要党政机关特别是中央机关带头厉行节约,把钱省下来用于支持民生和市场主体,但“这并不是基于财政收支压力的考虑”。

财政部副部长许宏才在同场发布会表示,减税降费表面来看是收入在减少,但实质上换来了经济增长和后续财政收入的增加,所谓“留住青山,赢得未来”。

铁饭碗和金饭碗

不过,根据《中国经济观察》报道,一名县级财政部门人士则透露,最近做预算时难以平衡的问题尤为突出。原因在于支出固化,难以降低。“实际上我们的收入仅仅能够保‘三保’,收入项中预计2022年土地收入好转的可能性不大。税收不够,只能想其他办法。”

东北某县的财政人士说,今年的收入只希望能和去年持平,税源收入太少,地也卖不出去,所以持平就不错了。

政府过紧日子也就意味着公务员的收入缩减。香港《南华早报》在上月一篇报道中引述中国东部富裕省份浙江一名公务员透露,其月薪减幅达25%。作为大多数公务员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津贴和绩效奖金也被削减。

报道还说,一些地方公务员还遇到了将到手的奖金退还的要求。一些政府部门上月提前发放了11个月的住房补贴,也被要求在本月返还。

中国公务员考试过去两年参与人数明显增长。图为去年11月山西太原公务员考试现场。(中新社)

尽管如此,被称为“国考”的公务员考试过去两年参与人数却明显增长。2020年有157万余人通过国考资格审查,比2019年增加9.72%,而去年有至少183万人过审,同比增幅扩大至15.8%。今年总报名人数突破202万,更是创下历史新高。

据了解,这些投入到国考大军的年轻人,有相当一部分是从曾经的“金饭碗”——互联网行业转轨过去,试图投入“铁饭碗”的怀抱。

这不由得让人感慨,无论是金饭碗还是铁饭碗,要想达到共同富裕,恐怕这“紧日子”都还得挺一挺。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