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蔡昉谈人口负增长:不需过于悲观
中国社科院原副院长、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首席专家、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蔡昉说,要关注人口负增长,但并不需要过于悲观,核心是创造条件,让其他因素也发生变化,用质量替代数量,用生产力替代要素投入。
据澎湃新闻报道,蔡昉认为,当前的人口负增长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它是不可逆的,“从此之后,我国人口就是每年都会减少,或许个别年份会出现一点小波动,但这一趋势不可改变。”他特别强调,中国已不是走向老龄,而是进入到了老龄化社会,其中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人口负增长,一个是老龄化跨越了关键的节点。
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生育率从高到低的变化的过程在全世界普遍发生着,人类发展水平越高,生育率也就越低,这是直接相关的。然而,中国特殊的国情让人口负增长变得有些复杂和紧迫。蔡昉指出,中国有未富先老的过程,生育率下降、老龄化、人口转入负增长都来得比人均收入水平阶段早一些,同时也比此前预期要早。“未富先老和不期而至两者叠加带来了额外的挑战,需要高度重视。”
蔡昉进一步指出,更深度的老龄化带来的一个新的冲击——需求侧冲击,特别是消费需求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常态化制约,不是周期性,国际称之为“长期停滞”,其标志性表现是低利率、低通胀,低增长、高负债率。这些因素或许因疫情、通货膨胀有所改变,但最终还有可能回到本身发展线,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是人口老龄化。当然,中国会以自己的方式表现出一定的特征,而中国的应对策略是从供给侧和需求侧同时发力。供给侧的目标是挖掘生产要素的供给,让劳动力更充分,资本使用得更有效率,要素的配置效率更高;而需求侧,最核心的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在蔡昉看来,人口存量可以提供更多的机遇。9亿多的劳动年龄人口等既是劳动力供给的源泉,也是消费市场的基础,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提高了这部分人的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国内大循环也就更具有可持续的动力与可靠性。
谈及“创造性破坏”方面,蔡昉认为,未来的生产力的提高更多地靠创造性破坏。而创造性破坏可以破坏落后产业,可以破坏没有生产力的企业、过剩的产能,甚至一些不再应该存在的岗位,但是不能破坏人。因此,需要建立一个覆盖全民、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社会福利体系,它可以从社会层面保护住所有的人,让微观层面不再需要保护落后。
蔡昉说,人口负增长、老龄化改变了一些东西,如人口抚养比。人口抚养比的含义是,劳动年龄人口能够支撑多少退休人员。人口抚养比在逐渐地变化,劳动年龄人口越来越少,退休人员越来越多,两者之间的比例就发生了变化。在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抚养比发生变化更快。这根本地改变了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路,养老保险、医疗保险都还具有现收现付的性质,在人口抚养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现收现付制度就不可持续了,养老保险必须要有新的认识与新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