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网红+企业家 深度解析“拜实业"教主董明珠(2)


 新闻归类:网易排行 |  更新时间:2017-03-09 17:30

对于很多企业来说,并购都是一条占领新兴机会的捷径,当然,最直接的效果是扩充企业规模,在美的合并东芝业务、海尔合并GE家电之后,2016年前三季度的营业收入都超越了格力,三者分别为1164亿元、843亿元和824亿元。按照刘步尘的分析,库卡的并表将为美的增加几百亿的收入,而反观格力,目前还缺少这种大幅增值的业务来源。

作为空调业无可争议的“老大”,格力在国内空调的市场份额已经超过40%,是否已经碰到增长的“天花板”呢?格力电器的董秘望靖东对《中国企业家》杂志的记者说,2016年清库存的效果很好,格力历史包袱基本上甩得差不多了,与此同时,格力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好的利润率。中央空调和海外市场都成为新的增长点。

相比于内销市场,格力的海外市场一直都进展平缓,如今格力的产品已经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进行销售,巴西和巴基斯坦也建立了生产基地,但是外销业务的收入占比一直不到20%。

“现在占比不大,不过从另一方面看,未来才有一个更大的增长空间。”望靖东将格力的海外布局称之为“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即首先在中东、非洲、东南亚,下一步再深度开拓欧美市场。

品牌和渠道是两个最大的阻力,这是海尔以55.8亿美元的高价竞得GE家电的逻辑,也是美的买入东芝家电的逻辑,可以同时获得现成的品牌影响力和分销渠道。但格力却依然坚持自己的逻辑。

“这些品牌和部门现在自身盈利能力都比较低,中国企业拿过来能不能改造它的利润?不能说只是拿过来一个品牌,利用中国的一个成本优势去扩张,这不是格力国际化的目标。”望靖东说。格力宁愿起步更慢、更艰难,但要更扎实。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格力和美的的不同选择,表面上是经营策略的差异,实际上代表了中国制造在成长过程中所面临的两种路线分歧。“是迅速做大,还是稳扎稳打?”

“速度增长的意义在哪里?”董明珠反问。

冒险?

格力需要速度吗?

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格力仍然以每年200亿的加速度增长的话,那么董明珠所遭受的非议可能就不会出现了。

转折点在2015年。2012年,格力电器营收首次突破千亿,董明珠提出了“2018年2000亿”的目标,此后两年,格力顺利实现了每年200亿的增长任务,直到2015年,全行业都陷入整顿和萧条中,格力也未能幸免。

做了格力20年经销商的袁亮(化名)见证了最艰难的一年,“多年的库存压力都集聚到2015年,一下子爆发了。”

在这一年,格力的营收和净利润双双下滑,那些对格力和董明珠的质疑也因此开始放大,有人说董明珠的两千亿目标是“大跃进”,有的则将格力的业绩下滑归咎于董明珠的一意孤行和多元化策略的失误,格力做手机也成为批评她“冒进”的一个靶子。

刘步尘就很坚持这一点,在接受《中国企业家》杂志采访的时候依然表示,“在朱董联手掌管格力的时代,他们两人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董明珠是油门,而朱江洪是刹车,现在缺少了后者,格力成了疯狂的赛车了。”

教主董明珠:记者历时半年深度调查“拜实业教”

教主董明珠:记者历时半年深度调查“拜实业教”

最早在2015年1月初,董明珠放言“格力做手机,分分钟灭掉小米”,之后的3月份,她公开表示格力手机很快将会上市;而在6月份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还强调未来目标5000万台应该没什么大问题。但在之后一年多的时间里,格力手机依然仅限于内部采购,不仅作为员工的年终奖,而且也作为对经销商的奖励。

“自己的产品自己没信心,别人怎么有信心?”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董明珠都坚持格力手机是最好的,甚至在跟上级领导见面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推销手机。

一直以来,董明珠都是一个对自己的判断很笃定的人。

客观上来说,格力做手机并没有先天优势。从技术层面来说,格力授权的专利高达15862项,但其中没有几个跟手机业务相关,从生产角度也存在短板,按照董明珠的说法,格力手机没有量产的原因就是产能跟不上;再说到渠道,目前,格力二代已经在京东商城开始销售,但线下却尚无布局,空调和小家电的传统渠道优势或许难以借力,“我们这个渠道卖手机不太可能。”不折不扣的格力“粉丝”袁亮认为。

“手机坦率来讲不是我们的强项,确实挑战还是挺大的。”望靖东说,“不过我觉得追求极致、追求用户体验的这种理念运用到手机研发里面,就是格力手机的竞争力。”

董明珠的内心就没有一丝怀疑吗?

“为什么要怀疑自己,我从来没有判断失误过。手机也是一样。”董明珠说,“并不是说我今天生产手机,就意味着马上实现几千万台,是有一个时间沉淀的。”

2015年年底,格力成立了通信技术研究院,目前,在格力电器珠海总部,已经建有两条手机生产线,但处于“绝对保密”状态。董明珠2017年的“目标”之一就是手机的大规模开售。“现在我最担心的,就是供不应求。”

同样坚决的,还有对银隆的收购。

一位格力员工曾经评价董明珠是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毕竟,当格力电器对银隆的收购搁浅之后,很多人都判断董明珠会就此收手,抛弃“造车”这个看起来不切实际的想法,谁又能想到她会以个人投资者的名义,以全部身家去做一件大家都不看好的事情呢?而这也是董明珠认为“在2016年最得意的事情”。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19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