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内地交流能提升港生认同感?
早点
港澳突搜
香港与中国内地恢复全面通关后,大批港人近来纷纷北上消费或旅游。4月初,约250名中学师生在教育局局长蔡若莲带领下,浩浩荡荡乘搭高铁前往广州和深圳进行两天考察和交流。
区区一个中学生考察团竟然出动教育局局长担任领队,甚至连港府二把手——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当天也亲自到场送行,这是因为香港新成立的公民科今年开始安排高中生到内地交流,这个考察团作为“先头部队”,自然不容有失。
过去几年香港政局动荡不已,年轻人在其中扮演了主要角色,港府一直认为这和教育制度有关。所以官方在两年前落实“爱国者治港”原则后,立即改以公民科取代原有的通识科,要求高中生至少要到内地考察一次,以增加青少年对国家的认识,加强国民身份的认同。
可惜好事多磨,公民科学生到内地考察的计划可谓生不逢时,一推出就遭遇史无前例的冠病疫情,北上受阻。直到今年2月初香港陆续恢复与内地通关,港府才匆促准备。但许多学校都认为时间紧迫,难以在短时间内安排学生长时间到内地深入交流。
有鉴于此,香港教育局立即调整行程,押后原本计划推出的一些深入、偏远的地区考察团,把本学年考察路线集中在邻近的广东省,并定位为较为现实可行的一两日短线团。
岂料另一个技术问题接踵而来。原来,许多港人在陆港全面通关后纷纷申请回乡证准备返回内地。根据计划,逾4万名公民科的港生也将在今年4月至8月陆续出发前往内地考察。不少师生都反映一时间难以预约到换领或申请回乡证,即不能回内地。
幸好负责办理回乡证的中国旅行社接纳各方意见,很快就开设“绿色通道”,在星期日加班专门给师生办理手续,一众港生才能够顺利赶得及参加今年的内地考察活动。
香港与中国内地关系密切,但由于两地长期分隔,部分港青缺乏国家认同感,过去数年经常参加反对内地的社会抗争运动,试图割裂香港与内地的联系。客观而言,香港学生若能多到内地考察,确实有助他们建立对国家的认同感。
以上述的公民科首个考察团为例,行程包括考察广东名胜古迹、参观广州南沙企业、深圳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以及前海国际会议中心等,相比从前“走马观花”式的考察团,这次的安排显然更加充实和丰富,可以让一些不熟国情的港生清楚知道中国的历史文化和最新发展,因而产生对国家的自豪感。
而且,香港学生到内地考察,除了要共同处理大大小小的问题,如行程规划、分组活动等,也会与当地学生一起学习交流,建立起感情。日后这些香港学生们毕业后,也会记得和内地同学交流的美好片段,从而维系对内地的归属感。
但要注意的是,港府自九七年以来一直都有举办学生赴内地的考察团,而且人数和资助金额每年都大幅增加,可是效果一直都不显著。若以为增加内地考察活动就可提升港生的国家认同感,就是把问题简单化了。活动过程中若有些安排不周到,反而会出现反效果。
比方说,中国自从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发展,在短短三四十年内由一个发展中国家跃升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但同时也衍生出诸多问题,包括严重的贫富差距、贪污腐败等等。
这些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利弊,都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可依我的经验看,在过去多年的许多交流团中,无论是香港主办方还是内地接待单位,往往只是渲染甚至夸大正面的事物,却只字不提当前存在的其他问题,结果予人一种硬销的感觉。
以前,这种硬销手段尚可达到目的,但在当前的互联网时代,参加考察团的成员只要在网络上搜寻一下,就能轻易找到大量相关的负面资讯,然后全面否定主办单位提供的信息。这也是近年香港举办大量内地交流团,但效果一直不彰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实,真理是愈辩愈明的。海外民众对中国存在误解、偏见并不出奇。中国政府不应避讳敏感问题,而应针对这些问题真诚地与外来的参访者正面交流,这样更容易说服对方。当然,如何提升自己的论述能力和水平是另一回事。
同样道理,香港公民科希望高中学生“走出课室”,通过在内地实地考察活动了解国家,那就应该有信心让港生看到内地真实的方方面面。对大部分港生来说,只有坦诚的互动交流,才能获得他们的信任,以及感受到自己身为中国人、身为中国一分子应有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