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稿:自贸港政策添马力 三亚加速攀升科创旅游双高地
中国特稿
在冠病防疫放松后,作为中国旅游大省的海南近期重新吸引大批游客,免税消费市场荣景重现,当地同时还加大与西方科研院所在深海探索的合作。《联合早报》记者走访三亚,发现当地已按下“快进键”,通过利用海南自由贸易港政策,同时打造科创高地和国际旅游胜地。
“在潜水器里其实就好像在电梯里一样,让人感觉没有任何压力。”
曾操作中国第二台深海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下潜至4500米海洋深处的潜航员李航洲(31岁),近日在海南三亚的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简称深海所)接受媒体采访时,笑称潜入深海并没有外界想象那么危险恐怖。
她形容,操作潜水器实际上与开车差不多,但在海里“交通事故还比较少,也没有拥挤交通,不用等红绿灯”。
来自湖南长沙的李航洲介绍,深海勇士号在2017年展开海试,她当时就开始参与并随这部潜水器探索西南印度洋、南中国海、印度尼西亚、太平洋等大片海域。
累积67次下潜经历的李航洲目前已成为一名独立主驾,可操作潜水器并搭载两名科学家潜至深海勘探采样。
据了解,深海所团队有19名潜航员,分别在深海勇士号和奋斗者号(中国自主设计和研制的第三代载人潜水器)上工作,除了水下驾驶,也负责潜水器回到甲板后的维护维修。
中国官方两度视察海南促加快发展深海科技
、中国官方过去五年曾两度视察海南,2018年4月还到深海所与深海勇士号设计师和深潜团队交流,期间强调中国是海洋大国,一定要向海洋进军,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
中国官方去年4月再考察海南时,要求推动海洋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把装备制造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努力用中国自己的装备开发油气资源,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2016年正式运行的深海所,目前已累计获得约30亿元(人民币,下同,5亿8400万新元)经费,重点研究深海科学、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等。“两器两船”(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探索一号、探索二号科考船)是其探测海洋深处的几项重器。
已下潜深海逾520次的深海勇士号,设计最大下潜深度为4500米,基本覆盖中国主要海域和国际海域资源可开发的深度。潜器还实现95%以上国产化,其浮力材料、深海锂电池、机械手均是中国制造,大大降低制造成本,也进一步提升中国载人深潜核心技术及关键部件自主创新能力。
奋斗者号则是中国近年来公开海试的第二款潜水器,已下潜深海逾150次,主要任务包括侦察海底生态环境与地形、探索开发深海资源等。该潜器2020年10月从三亚启程到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开展海试,并在一个月后潜至1万零909公尺的海洋最深处,刷新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
发展深海科技是海南建设自由贸易港的重要内容之一。海南官方去年5月出台文件,提出在三亚打造海南自贸港科创高地、国际旅游胜地的目标。
与新西兰携手勘探深海
深海所所长首席顾问刘心成2月16日在关于“打造自由贸易港科创新高地”的发布会上指出,深海所今年将组织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载人和无人潜水器执行多样化作业的能力,同时加强深渊科考国际交流。
尽管中西方紧张关系近年不断升温,加上中外交流成本因冠病疫情持续提高,但这些并未阻隔中国与西方科研机构进一步携手勘探深海。
在深海所去年发起的“全球深渊深潜研究计划”下,中国与新西兰科研人员10月利用奋斗者号下潜至克马德克海沟(Kermadec Trench)最深处,是国际首次在该区域开展大范围、系统性的载人深潜调查。
克马德克海沟是地球最深的海沟之一,位于太平洋南部克马德克群岛以东,与汤加海沟相接,海沟长约1200公里,最大深度1万零47米。
参与探测克马德克海沟的深海所副研究员张维佳介绍,深海所与新西兰国家水资源和大气研究所,在该片海域执行科研任务长达近两个月,期间利用奋斗者号下潜31次;两国科学家并采集逾300个海底生物样本、逾500个环境样本,同时拍摄逾300小时视频,为海沟研究提供宝贵数据和样本。
张维佳透露,中国与新西兰团队今年还将进一步商讨双边合作,可能再到克马德克海沟勘探。她指出,世界各国目前对深海的认识还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距离实际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张维佳指出,深海所的第三艘科考船目前已在设计阶段,将用于研究人类尚未涉猎的极地深海;在近年金砖峰会期间,深海所曾参与并介绍中国的科考船和潜水器,引发俄罗斯科学家“非常高度的兴趣”,有可能促成中俄科研团队共同对俄罗斯境内海沟展开探索。
据《联合早报》向知情者了解,西方国家愿意在深海探测上与中国合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双方对“深海的了解仍非常有限”,在开展基础研究方面有“共同利益”;各方先要基本观测深海并采样,否则实用性及商业利益也无从谈起。
离岛免税购物额度大增 海南购物天堂地位提升
位于三亚东北部的海棠湾是当地著名的旅游海滩之一,多座度假酒店沿海岸线林立。吸引众多游客慕名前往当地的,还有曾是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的三亚国际免税城。
《联合早报》记者2月下旬走访时,发现免税城人潮依旧,奢侈品店外及美妆购物柜台人头攒动。
官方数据显示,今年1月7日至2月15日的春运期间,海南离岛免税购物金额达到近90亿元(人民币,下同,约18亿新元),免税购物人数近90万人次,购物件数逾1007万件。
据了解,免税城的香水化妆品等商品受女性消费者青睐,售价比在三亚市区其他商店购买便宜30%至40%,与香港的售价也相差不远。
在三亚免税购物行业从业多年的陶琳(化名)向《联合早报》介绍,海南的离岛免税政策早在2011年4月就开始实施,最初免税额度和商品种类都非常有限,每年每人的免税购物额度仅5000元,免税商品种类仅18类。
她说,政策多年来几经优化,进一步增加三亚旅游吸引力;很多中国国内游客到当地免税店消费,如果用满免税额度,实际上就能省出机票钱,旅游的同时也满足购买奢侈品需求。
作为中国旅游大省的海南,曾在冠病疫情暴发初期获中央给予的政策大礼包。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0年6月发布实施《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总体方案》,离岛免税政策隔月迎来显著调整。免税购物额度从每年每人3万元大幅提高至10万元,免税商品种类由38类增至45类。新纳入离岛免税商品范围的七类产品包括酒类、燕窝、平板电脑、手机等。
在离岛免税新政实施的第一年,海南离岛免税商品销售额就上涨至468亿元,同比增长两倍多,一度引发海南是否能取代香港免税购物天堂地位的讨论。
武汉光谷自贸研究院院长陈波受访时指出,就海南建设自贸港而言,免税购物额度大幅提升无疑是其中一项特别直接的利好政策,影响立竿见影。
中免集团海口开设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
陈波分析,离岛免税政策的优化不仅带动富人群体更多在海南消费,消费需求上涨也促使免税店数量逐年不断增加,在供应端形成竞争,让海南免税商品更具国际价格竞争力。
经营三亚国际免税城的中国免税品集团公司(简称中免集团),去年10月底在海南省会开设海口国际免税城,取代三亚国际免税城成为全球最大单体免税店,海南离岛免税市场随之扩容至六家经营主体、12家门店。 海南离岛免税店的荣景,去年曾在奥密克戎持续肆虐下蒙上阴影,前三季度总销售额同比大降19%。
中免集团总经理陈国强坦言,海南去年遭遇三波疫情,三亚国际免税城多次闭店影响严重。
但在今年中国放宽防疫后的首个春运期间,海南三大机场旅客吞吐量不仅恢复到疫情前2019年同期的逾九成,琼州海峡进出港旅客量也创历史新高。
陶琳指出,中国放松防疫后民众出游信心与日俱增,对作为旅游城市的三亚复苏至关重要,今年春节期间,作为当地传统旅游旺季,免税店客流量无意外大反弹,比去年同期增加逾20%。
尽管中国已大幅重开国门,但有外媒报道指出,不少中国消费者并未恢复疫情前出国购买奢侈品的习惯,而是转到海南采购。
陶琳对上述现象能否持续表示谨慎乐观。她相信,出国采购对中国民众仍更具有吸引力;中国人未来是否继续将大部分奢侈品消费留在国内,业界目前还在持续观望。
陈波则预计,大批国内消费者近期转往海南购买奢侈品是暂时现象,不会成为长期趋势。
海南官员:对香港不构成竞争
针对海南在免税等利好政策推动下可能赶超香港,中共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今年2月15日在香港推介海南自贸港时坦言:“以海南现在的体量、海南的定位,对香港根本不构成竞争。”
陶琳认为,海南近年通过自贸港政策搭建亲商投资平台,是追赶香港“很好的着力点”,不仅提高国际品牌对海南市场重视度,也赋予当地免税店更大吸引力,更多美妆名表大牌逐年进驻。
陈波则认为,海南要成为类似香港的免税消费天堂“可能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指出,尽管在政策扶持下海南部分奢侈品价格已开始出现竞争力,但选择还是太少,时尚性也比香港“晚一个节奏”。
陈波研判,目前大陆一些主要城市已逐步开设很多实体免税店,加上电商对实体经济的冲击,都对海南免税店构成较大竞争。
他认为,中国民众未来也会逐步重返欧美采购免税商品,海南旅游业还可能重新面对泰国等地的激烈竞争。
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
尽管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海南多年经济发展过度依赖房地产,无论制造业、服务业及贸易都未起到特区应有的引领作用,被形容是“办得最不成功的特区”。
陈波评估,海南近年在建设自贸港目标上不断聚焦并变得更务实,通过选择更可行的行业以点带面促发展。
陈波指出,海南经济基础并不好,目前免税消费市场荣景得益于好的政策和机遇。他认为,海南不能因此“躺在因时代、因政策出现的短期红利上”,应把握机遇赚取“第一桶金”持续性投入发育市场,才能做未来的免税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