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庆成:港府不应事事做 “黄大仙”
早点
港澳突搜
周二(1月24日)是大年初三。新的一年,祝各位读者身体健康、幸福美满!
香港经过英国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独特文化,但一些中国传统节日仍然受到港人高度重视。年初二车公诞,新界乡议局主席刘业强就一如往年习俗,代表全体香港人前往沙田车公庙求签,并且连续第六年为香港抽到中签,引起了社会热议。
另一边厢,被港人视为“有求必应”的黄大仙祠,近日也是香火鼎盛。过去两年的年三十晚,黄大仙祠因为疫情缘故没有开放给善信上“头炷香”。疫情今年终于回落,黄大仙祠也在上周六的农历新年除夕夜(1月21日)重新开放,吸引大批港人排队入场上“头炷香”。有人为自己和家人祈福,也有人希望疫情早点结束,香港经济尽快复苏。
现任行政长官李家超自知民望不高,去年7月上台后一直强调要学习黄大仙,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过去大半年,他和团队频频到地区聆听民意,并在去年10月发表的任内首份施政报告,就房屋、医疗、安老、年轻人发展等市民面临的一系列迫切问题提出了方方面面的措施,获得了社会普遍肯定。
值得一提的是,李家超与心高气傲的前一任特首林郑月娥不同,一直很重视和建制派阵营打好关系。除了政府新班子的组成照顾到各个派系的利益,建制派大大小小的活动,他只要有时间都会抽空出席,给足大家面子。
踏入兔年,李家超日前在官方社交平台透过视频发布新年贺词,祝贺全港市民新年进步。令人颇感意外的是,李家超同时也粉墨登场,为一些建制派媒体拍片,祝愿读者“兔”气扬眉,社会兔跃新程。近日一众行家交流,大家都说这可是香港行政长官第一次在私人企业营运的媒体拍摄新春拜年视频。
特首是香港的“一哥”,日理万机,地位尊崇,在以往轻易不会出席活动,或者为媒体站台宣传。甫看之下,李家超的新作风似乎予人地位降格的感觉,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乐意助人,成为“有求必应”的黄大仙,当然广受建制派人士欢迎。
然而,任何事都变成“黄大仙”并不是好事。对于没有把握或者对社会发展不利的事情,李家超政府千万不能轻易许诺“有求必应”。这是一种态度,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负责。
以特区政府即将在下月发表的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为例。过去一年,香港经济发展举步维艰,百业萧条。连月来,零售及饮食业界均希望港府今年再派发消费券;三大建制派政党民建联、工联会及经民联也支持官方再派数千以至1万港元(1685新元)消费券,以振兴本地消费,加快经济复常。
然而,港府聆听社会各界对预算案诉求的同时,也务必要小心过分顺从民意。今年若像黄大仙般“有求必应”再派消费券,恐怕会带来两个问题。
一是港府前年第一次派发消费券,市民的消费意欲明显增加,各行各行都说生意大增。但到了去年第二次派发消费券,一些调查已经显示港人不会因为领取消费券而额外多消费。
经过两年派发后,消费券对促进香港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出现边际递减效应,再派只会得不偿失。
二是去年香港有多幅官地以“低价”成交,再加上此前赤柱豪宅地皮流标,港府在最近一个财政年度卖地及补地价收入预料仅有720亿港元,远逊于官方原先估计的1200亿港元。港府下月宣读的新一份《财政预算案》,估计还会继续推出一些纾困和支撑经济的措施。消费券计划对振兴本地消费帮助有限,再派发的话,恐怕会对特区政府的财政带来进一步压力。
事实上,香港税基狭窄,港府的库房收入多年来一直严重依赖地价收入、企业利得税等。过去三年,港府为了应对疫情,已经不断大洒金钱。在财政收入连年赤字的情况下,任何政治人物都应该避免提出或承诺无法兑现的空头支票,充当法力无边、神通广大的黄大仙。
反过来说,“节衣缩食”应该成为未来几年港府的执政目标,除了一些必要的开支,能省的都应该省。为了香港的长远利益,官方甚至应该考虑开征新税项、扩大课税范围,增加税收来源,设法为社会整体利益的未来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