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尼亚兹·阿萨杜拉:东南亚外来劳工困境


 新闻归类:观点评论 |  更新时间:2021-11-27 07:34

尼亚兹·阿萨杜拉

冠病疫情扰乱了世界各地的劳动力市场,导致全球人力短缺。疫情最初几个月的封锁引发了数百万农民工,从新德里和达卡等蓬勃发展的特大城市出走。在全球北方,英国经历了二战以来,外国出生劳动力的最大降幅。亚细安国家也受到了影响,最近胡志明市放宽旅行限制,导致农民工大量外流,使越南劳动力短缺恶化。

此外,作为国家复苏计划的一部分,一些高收入国家正试图从亚洲新兴国家吸引外国工人回国,这给全球劳务移民治理带来了新的挑战。特别是,像新加坡和马来西亚这样拥有大量移民劳动力流量的亚细安经济体,现在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选择:他们应该遏制人口外流,还是鼓励更大的劳动力流动?

在澳大利亚政府最近宣布为亚细安农业工人推出签证计划后,马来西亚就深深地陷入了这一困境。这是澳大利亚应对其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的措施,根据该计划,雇主将赞助来自亚细安国家的农场工人,但须遵守符合特定标准和义务的正式雇佣合同。

与澳洲早期的季节性工人计划(Seasonal Worker Programme)相比,新举措允许澳洲农场长期雇用熟练、半熟练和非熟练的亚细安农场工人。首批劳动力预计将于今年12月和2022年3月抵达澳洲。

但马来西亚新当选政府一开始拒绝本国参与澳洲的计划,此举引起当地媒体强烈反弹。在反对党议员要求撤销该决定后,人力资源部长发表声明称,政府没有计划限制马来西亚人以就业为目的移民海外。

马来西亚政府最初反对澳洲的种植园签证计划,至少反映了三个顾虑。首先,政策制定者担心大规模人才流失。据估计,当前有200万马来西亚人居住在国外,其中很多在邻国新加坡。由于澳洲的计划为亚细安国民提供了获得永久居留权和公民权的可能途径,政府担心失去关键的农业工人。

其次,由于疫情,减少国家依赖外国非熟练劳动力的政治压力显著增加,澳洲的计划与马来西亚政府用当地劳动力取代外国种植园工人的计划构成了竞争。最后,马来西亚农民正在迅速老龄化,造成与澳洲类似的农业劳动力危机,但由于工资和条件不具吸引力,马来西亚年轻人不愿在马来西亚从事农业工作。

劳动力向发达经济体迁移,对于像马来西亚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利弊,取决于管理劳动力流动的制度安排。因为工作而从亚细安国家移民到澳洲,并不是一个新现象。但在过去,许多移民工人,尤其是来自马来西亚的移民工人,非法居住在澳洲,这使他们容易受到雇主的剥削和虐待。

澳洲的新计划将确保外国人拥有充分的劳工权利,并获得社会保护。因此,马来西亚国会议员梁自坚警告,政府反对该计划将使在澳洲的马来西亚人在奴隶般的条件下工作。

对于输出劳动力的亚细安国家来说,澳洲的计划还将可能促进人才回流,前提是它包含确保反向移民的正确机制。培养一批在精准农业等领域拥有海外经验和技术知识的马来西亚农民,对于提高马来西亚农业部门生产力的事业至关重要。

马来西亚政府最近在移民控制政策上的反覆,也凸显出一个更深层次的结构性挑战:该国对于自身庞大的移民工人人口缺乏政治共识。马来西亚是东南亚移民的主要目的地,据称有数百万无证外国工人在马来西亚非法居住。

然而,在宣布反对澳洲的签证计划后不久,马来西亚政府又宣布来自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的数千名低技能工人,将很快抵达马来西亚从事种植园工作。高级官员以马来西亚人因为工作条件太艰苦,而不愿从事种植园工作为由为这一决定辩护。美国政府去年年底禁止马来西亚森那美种植园(Sime Darby Plantation,世界上最大的棕榈油生产商之一)货品进口,理由是对这家企业使用强迫劳动的关注。

因此,马来西亚的政策制定者须要从移民控制等短期强制性措施,转变为针对该国劳工标准和农业生产力低下的长期补救措施。

在全球范围内,工资和工作条件的跨国差异,仍然是国际移民最可靠的两个预测因素。马来西亚的平均工资相对较低,并且由于冠病危机,在2020年下降了近10%。该国大多数农民处于收入分配的最底层的40%,许多人生活在贫困之中。此外,很大一部分雇主不遵守该国的最低工资立法。

扩大农业技术应用应该是另一个长期重点。例如,台湾对精准农业的早期投资,减少了其农业部门对劳动力的依赖。尽管马来西亚的一些棕榈种植园在引入商用无人机后,已取得积极的成果,但此类技术的应用还远未普及。

解决这些工资和生产力问题,将大大有助于阻止马来西亚人才流失,鼓励在海外工作的马来西亚熟练工人回国。马来西亚刚在联合国人权理事会获得一个席位。政府与其限制公民到国外工作的自由,不如专注于提高国内的劳工标准。

作者M. Niaz Asadullah是吉隆坡马来亚大学发展经济学教授,全球劳工组织东南亚集群主管

英文原题:Southeast Asia's Migrant Labor Dilemma

版权所有:Project Syndicate, 2021

热点关注新闻

延伸阅读推荐

本站联系方式:nanluecom@QQ.com
Copyright© 2016-2021
联合早报中文网手机端服务